西門福德祠位於彰化市中華路,是臺灣唯一被列為縣定古蹟的土地公廟,歷史超過兩百年。它建於清代,與彰化城門慶豐門緊密相關,是地方信仰與歷史文化的重要象徵。廟內保留清代建築風格,有道光年間的石香爐與乾隆年間的木匾,展現當時的工藝與信仰。日治時期雖遭部分拆除,但仍保留許多歷史遺跡。西門福德祠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研究城門文化與宗教歷史的重要場所,現在仍是文化旅遊的熱門景點。
西門福德祠位於彰化市中華路一帶,是臺灣彰化縣唯一被列為縣定古蹟的土地公廟,其歷史可追溯至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逾二百數十年。作為彰化城門之一的西門(慶豐門)內側的信仰中心,西門福德祠不僅是地方信仰的象徵,更因歷史沿革與建築特色,成為彰化歷史文化的重要標記。其地理位置與周遭歷史景觀的緊密聯繫,使其在臺灣的城門文化與宗教信仰中佔有特殊地位。
西門福德祠的建築形態保留了清代傳統廟宇的風格,其主體結構以磚石砌成,正殿與拜殿的空間佈局清晰,並設有神龕、香爐與祭拜空間。正殿前方立有石製香爐,為道光十六年(1836年)由西街信士黃門沈氏所獻,這座香爐的歷史價值與保存狀態,是研究清代宗教儀禮與建築工藝的重要證據。此外,廟內懸掛的「福溢通濟」木匾,為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西街鄉紳所獻,匾額的紋飾與書法風格,展現了清代民間信仰與文人書法的結合,成為歷史證據的實證。
西門福德祠的歷史沿革與彰化城的建城過程 closely 相關。清雍正元年(1723年)設置彰化縣,縣治設於今彰化市區,但當時尚未有城池,直到雍正十二年(1734年),知縣秦士望為加強城防,仿諸羅知縣周鍾瑄之例,在街巷外圍遍植莿竹,並建東、南、西、北四座城門,作為彰化縣城的防禦工事。然而,由於土質鬆軟與地震頻繁,莿竹遭砍伐殆盡,城樓也多數傾圮。直到嘉慶十六年(1811年),知縣楊桂森率先捐出俸祿,並由士紳賴應光等人倡議捐銀一萬五千兩,於嘉慶 twenty 年(1815年)完成磚城建造,四座城門正式成型。西門(慶豐門)作為其中一門,其內側近處的福德祠,便是在此歷史背景下建立的。
西門福德祠的建築規模與位置,與當時的城門結構有著密切關聯。城門內側的福德祠,不僅是城門防禦系統的一部分,也成為居民信仰的中心。在清代,土地公信仰在臺灣民間極為普遍,土地公被視為守護土地與家宅的神明,因此在城門附近建立福德祠,既是對土地神的敬奉,也象徵著對城門防禦與地方安全的祈求。西門福德祠的建立,便是在這股信仰氛圍下形成的。
日治時期,由於市區改正的進行,西門大通(今中華路)被拓寬,西門福德祠遭部分拆除,廟宇位置也隨之後移,但其原有的建築格局與歷史價值未被破壞。雖然部分建築被拆除,但西門福德祠的主體結構與重要歷史遺跡,如正殿、拜殿、香爐與匾額,仍得以保留,使其成為彰化城門文化與土地信仰的重要見證。
西門福德祠的地理位置,使其與周遭歷史景觀緊密相連。其所在的中華路,曾是彰化城門與市區的交會處,周遭有西門城門遺址、彰化城牆遺跡,以及清代的街道與商號遺址。這些歷史遺跡與西門福德祠的空間關係,使其成為研究清代城門文化與地方信仰的重要場域。此外,西門福德祠附近的其他歷史景點,如彰化城隍廟、彰化縣議會舊址,也與其歷史背景有著密切聯繫,共同構成彰化市歷史文化的完整畫面。
西門福德祠的建築特色與歷史價值,使其在臺灣的宗教與歷史研究中佔有重要地位。其主祀福德正神,另供奉廣澤尊王與註生娘娘,是彰化境內唯一列為古蹟的土地公廟。這座廟宇的歷史,不僅反映了清代臺灣的土地信仰與城防建設,也展現了民間信仰與官方治理的互動。在現代,西門福德祠仍作為地方信仰的中心,吸引許多信眾與遊客前來參拜,並成為彰化文化旅遊的重要景點。
西門福德祠的歷史與建築,是臺灣城市歷史與宗教文化的重要見證。其地理位置與周遭歷史景觀的緊密聯繫,使其不僅是信仰的中心,也是歷史教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在現代社會中,西門福德祠的保存與修繕,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記憶的保護。其歷史價值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