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安宮在彰化縣大城鄉,是重要的信仰中心,建於1666年,由吳氏家族從福建泉州帶來保生大帝,幫助當地平息瘟疫,讓居民安居。後來在1821年興建廟宇,後於1928年重建,融合傳統與日式風格,有許多精緻的雕刻與彩繪。廟內除了供奉保生大帝,也舉辦許多宗教活動,是社區的重要凝聚點,並積極推動文化教育,展現其歷史與文化價值。
鹹安宮位於彰化縣大城鄉大城村中平路56號,是該鄉重要的信仰中心,其歷史可追溯至西元1666年。當時,先民吳氏家族由福建泉州遷徙至臺灣,因該地尚處荒野,瘟疫肆虐,民不聊生,吳氏鑑於此狀,於永曆二十年(西元1666年)專程返回福建泉郡同邑白礁鄉積善裏祖廟,恭奉受民間信仰尊崇的「保生大帝」神尊來大城厝莊奉祀。保生大帝以醫術精湛、救死扶傷聞名,神威顯靈後,瘟疫得以平息,莊民得以安居樂業,人口逐漸繁盛。此後,保生大帝成為該地居民心靈的依靠,也成為大城厝地區移民的共同信仰象徵。
鹹安宮的建立過程可分為兩階段:初創時期與重建時期。初創時期為道光元年(西元1821年),當時大城厝地區已形成市街,為因應人口增加與信仰需求,鄉民 collectively 計畫興建廟宇,並以「鹹安宮」為名,崇祀保生大帝,副祀福德正神。初創廟宇規模雖小,但因建築工藝精緻,且神威顯靈,迅速成為該地區的信仰中心。然而,隨著時間推移,廟宇逐漸老舊,結構開始鬆動,至昭和三年(民國十七年,西元1928年)時,已近百年歷史,建築本體出現傾頓與棟樑腐朽之勢,亟需整修。
為應對此情況,地方信士吳萬益擔任董事,積極聯絡地方仕紳與村民,籌組重建基金,並向政府申請批准。重建工程於昭和三年冬季啟動,採用當時大陸進口的石材與福杉等建材,並請大陸知名建築師設計,以融合傳統與現代工藝。重建期間,工師們 meticulously 整修廟宇結構,並添建三川殿、正殿與拜亭,使整體建築更具規模與莊嚴。歷時約兩年,鹹安宮於昭和四年(1929年)竣工,成為當時大城鄉的重要文化與信仰標誌。
鹹安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廟宇與日式元素,其外觀特徵包括:山門檐口的「憨番扛廟角」雕塑,為男性塑像造型,濃眉大眼,微弓身體,以肩膀扛起屋角,象徵對神明的敬重與承諾;三川脊屋頂中脊設有福祿壽三仙,兩側則為雙龍回首剪黏,展現出傳統剪黏工藝的精湛技巧。正殿與三川殿的柱聯與牌匾,皆為歷代名家題寫,如「大德曰生」與「保佑羣生」,由中國書法家楊草仙與臺南書法家羅秀惠於日治時期所留,具備歷史與藝術價值。此外,廟內還保存有1973年繪製的「渭水聘賢」彩繪,增添文藝氣息。
鹹安宮的歷史沿革與建築特色,使其成為彰化縣重要的歷史建築,被列為文化局登錄的歷史建築。其建築本體完整,整體管理良好,每日開放時間為上午6時至下午19時30分,歡迎各界人士參觀。廟內除主祀保生大帝外,亦供奉福德正神,並定期舉辦多項宗教與文化活動,如神明聖誕時的牲禮、四果、扮戲、康樂晚會等,展現出活絡的信仰生態。此外,廟宇內設有安太歲與點光明燈的設施,反映民間對個人平安與家庭幸福的祈願。
鹹安宮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延伸至地方社會的連結。其作為大城厝地區移民的共同信仰中心,不僅承載著地方歷史記憶,也成為社區凝聚力的象徵。每逢重要節慶或特殊場合,如接神、拜天公、安營、謝平安、神明生等活動,皆在鹹安宮舉行,吸引周圍鄉親參與,增強社區 bonds。此外,鹹安宮亦積極參與全省保生大帝廟宇聯誼會,與其他廟宇交流信仰文化,促進跨區域的宗教互動。
在管理方面,鹹安宮設有管理委員會,每四年選舉一次,負責廟宇的日常維護、活動 planning 及與地方社區的協調。管理團隊亦定期修復廟宇結構,並整修內部裝飾,以確保建築的完整性與安全性。此外,廟宇亦積極推展文化教育,如舉辦保生大帝信仰文化講座、剪黏工藝展覽等,吸引學界與一般民眾參與,提升地方文化認同。
總體而言,鹹安宮不僅是彰化縣重要的歷史建築,也是一處活潑的信仰中心,其建築風格、歷史背景與文化活動,皆展現出臺灣傳統信仰與地方社會的深厚連結。透過對鹹安宮的介紹,可見其在歷史、文化與社會層面的多重價值,成為研究臺灣宗教信仰與建築藝術的重要實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