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工藝之家-黃媽慶木雕工作室

黃媽慶的木雕工作室位於彰化鹿港,不僅是展覽空間,更是融合自然與人文的藝術場地。他從小在漁村成長,作品多以自然元素為主題,如枯萎的絲瓜、落葉與魚類,展現對生命與時間的敬畏。他擅長將動態融入靜態雕刻,並透過作品呼籲人們關注生態。工作室裡可見他過去的創作與故事,也舉辦多場展覽,傳承木雕藝術與文化。他的雕刻不僅展現技術,更傳達對自然與生命的深刻思考。

臺灣工藝之家-黃媽慶木雕工作室坐落在彰化縣鹿港鎮,這座工作室不僅是木雕藝術的展覽空間,更是一座連結自然與人文的藝術殿堂。在這裡,每一件木雕作品都像是被時間輕柔包裹的記憶,靜靜地訴說著黃媽慶對生命、自然與傳統的深刻理解。工作室的空間設計簡潔而有意境,木質的地板、牆壁上斑駁的雕刻痕跡,以及角落裡散落的雕刻工具,都讓人感受到一種樸實而溫暖的氛圍。這裡的每一處細節都透露著黃媽慶對木雕的熱愛與堅持,也讓訪客在沉浸其中的同時,能與藝術產生深刻的共鳴。

黃媽慶的木雕創作源於他對自然的觀察與對生命的敬意。他從小在鹿港漁村長大,那裡的環境與生活經驗深深影響了他的藝術視野。他選擇以漁村周遭的自然元素為主題,如枯萎的絲瓜、凋零的落葉、濕地的景觀、魚類的形態,甚至是七股出海口的黑麪琵琶魚,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物,在他的巧手下被賦予了生命與動態。他說:「誰說朽木不可雕,我把朽木拿來雕刻,顯示出歲月的痕跡。」這句話不僅體現了他對木雕材料的深刻理解,也展現了他對自然與時間的敬畏。他相信,每一塊木頭都有自己的故事,而他的任務就是將這些故事透過雕刻呈現出來,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自然與生命的韌性。

工作室的空間裡,黃媽慶的創作過程展現出他對木雕的專注與熱忱。他通常在燈光柔和的環境中工作,手中的雕刻工具與木屑在空中飛舞,彷彿在跳著一首靜謐的舞曲。他的雕刻技巧融合了傳統泉州派木雕的細膩風格,與他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他擅長在木雕中融入動態的元素,例如枯萎的絲瓜旁依偎著飛舞的蟲子,凋零的落葉下隱藏著潛伏的動態,這些細節讓作品不僅停留在靜態的美,更傳達出生命與時間的張力。他說:「我總是觀察自然中的每一種形態,從它的形狀、色彩、動態,到它與環境的關係,這些都是我創作的靈感來源。」

黃媽慶的木雕作品不僅僅是藝術創作,更是一種對生態環境的呼籲。他通過作品提醒人們,人類的自私行為已經破壞了許多生物的棲息地,而這些被破壞的生態,正是他創作的主題。他說:「我希望透過這些作品,讓觀眾看到自然的美好,也看到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在他的作品中,濕地的景觀、漁村的生態、甚至是一些已經消失的生物,都被他以木雕的形式保存下來,成為對自然的紀念。這種對生態的關注,也讓他成為臺灣木雕藝術中少數以自然為主題的藝術家。

工作室的空間裡,除了黃媽慶的作品,還可以看到他過去的創作過程與作品的歷史。牆上懸掛著他早期的雕刻作品,例如《魁星》這件作品,雖然已經過了多年,但依然展現出他對傳統木雕的掌握。他說:「這是我早期的作品,當時我還在做代工,但即使如此,我依然在雕刻中投入心力。」這件作品中,魁星腳下踏著鱉魚與浪花,彎曲複雜的刻工展現出傳統木雕的美感,也證明瞭他對木雕的熱愛與專業。而如今,他已經從代工轉向創作,專注於自然與生命的主題,這也讓他的作品更具深度與意義。

黃媽慶的木雕工作室不僅是藝術展覽的空間,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體驗。他說:「我的創作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木雕的美,也讓更多人看到自然的美。」在他的工作室裡,訪客可以親近地觀察他的創作過程,感受木雕的溫度與靈魂。他會耐心地向訪客解釋每件作品的背後故事,讓觀眾在欣賞作品的同時,也能理解他對自然與生命的態度。這種互動的體驗,讓工作室成為一個充滿故事與情感的空間。

此外,黃媽慶的木雕工作室也經常舉辦展覽活動,例如他從民國100年開始舉辦的「澄淨、誠敬/黃媽慶木雕創作展」,這些展覽不僅展現了他的創作理念,也讓更多人瞭解臺灣木雕藝術的價值。他說:「我希望透過這些展覽,讓更多人看到木雕的美,也讓更多人關注自然與生命。」在他的展覽中,作品的主題從自然生態轉向對生命與時間的思考,展現出他創作的深度與廣度。

在黃媽慶的木雕工作室裡,每一塊木頭都被視為有生命的存在,每一處雕刻都凝聚著對自然的敬意。他的創作不僅是技術的展現,更是對生命與時間的思考。他說:「木頭有它的本質,而我的任務就是讓這本質被看見。」這座工作室,正是他對這句話的最佳實踐,也讓訪客在這裡能感受到木雕藝術的溫度與深度。

附近的景點
忠義廟
台灣工藝之家-施自和藝術工作坊
北頭奉天宮
台灣工藝之家-巧昕立體繡
鹿港天后宮
永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