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下營區的顏水龍紀念公園,結合藝術、歷史與自然,是個文化園區。公園裡有銅像、紀念館與閩式家廟,展現傳統與現代藝術的融合。紀念館以現代簡約風格設計,內有展區與創作工坊,讓人深入了解顏水龍的藝術。園林景觀、水景區與創作園地,都充滿藝術氣息。公園設計以藝術與自然為主軸,每個角落都傳達對顏水龍的敬意與對臺灣文化的致敬。
顏水龍紀念公園位於臺南市下營區紅毛厝,是一個融合藝術、歷史與自然景觀的綜合性文化園區。公園內不僅有紀念顏水龍先生的銅像與紀念館,更以閩式傳統家廟建築與精心設計的園林景觀為特色,展現出臺灣現代藝術與傳統文化的交融。公園的每個角落都蘊含著對顏水龍先生藝術成就的敬意,以及對他作為臺灣本土藝術先驅的追思。
公園入口處矗立著一座高大莊嚴的銅像,這座銅像以簡潔流暢的線條表現出顏水龍先生的面容與動態,整體造型既保留了臺灣雕塑的寫實風格,又融入了現代藝術的簡潔與力量感。銅像的底座設計採用傳統石雕工藝,上刻有顏水龍先生的生平簡介與創作理念,讓人一踏入公園便能感受到對這位藝術家的敬意。銅像周圍的步道兩側 planted 以臺灣本土植物為主的綠植,使得整體空間既符合自然生態,又帶有文化氣息。
沿著步道往內走,公園中央是一座以白色石材建造的紀念館,其建築風格融合了現代簡約與傳統閩南特色。紀念館的外牆採用磨砂玻璃與白石相間的設計,使光影在建築表面形成動態的斑駁效果,象徵著顏水龍先生藝術創作中對光影與色彩的敏銳觀察。館內分為多個展區,分別展示顏水龍先生的生平軌跡、重要作品、創作過程與藝術理念。展區中特別設置了「創作工坊」,以復原的畫架與工具展示顏水龍先生的創作過程,讓遊客能更深入理解他如何將傳統工藝與現代油畫技法結合。
紀念館後方是一座傳統閩式家廟建築,這座家廟以紅色屋瓦與白色牆面為主體,屋頂的飛檐設計採用傳統閩南建築的「燕尾脊」風格,屋頂上還點綴著傳統的「鴻運彩」彩繪,展現出臺灣傳統建築的精緻工藝。家廟的門廳正中央設有「顏水龍先生銅像」,與入口處的銅像形成呼應,象徵著對這位藝術家的敬仰。家廟內的空間設計採用傳統的「三進三出」結構,主殿供奉著顏水龍先生的牌位,四周牆面則以顏水龍先生的畫作與創作手稿為裝飾,使得整個空間既莊重又充滿藝術氣息。
公園的東側是一片精心設計的園林景觀,園林中以「紅毛厝」為主題,設有多處以顏水龍先生創作風格為靈感的景觀雕塑與花園。園中設有「光影長廊」,這條長廊由多組透明玻璃與不鏽鋼構成,其表面鑲嵌著顏水龍先生的畫作與創作理念,遊客在長廊中行走時,光影會在玻璃表面形成動態的畫面,象徵著顏水龍先生對光影與色彩的敏銳觀察。園林中還設有「水景區」,這處水景以傳統臺灣水池設計為基礎,池中 planted 多種水生植物,並設有小型瀑布與噴泉,使整個空間既靜謐又富有生命力。
公園的西側則設有「創作園地」,這處園地以顏水龍先生的創作靈感為主題,設有多組雕塑與繪畫作品,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色彩之庭」,這處庭園以多種顏色的石塊與植物為主體,形成一幅色彩斑斕的畫面,象徵著顏水龍先生對色彩的熱愛與探索。園地內還設有「油畫體驗區」,遊客可以在此體驗油畫創作,並與導覽員互動學習顏水龍先生的創作技巧。
公園的南側是一片開闊的草地,草地中央設有「藝術廣場」,這處廣場以現代藝術為主題,設有多組雕塑與裝置藝術,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抽象雕塑羣」,這組雕塑由多組不規則形狀的金屬與玻璃構成,形成動態的光影效果,象徵著顏水龍先生對抽象藝術的探索。廣場四周設有座椅與遮陽棚,遊客可以在此休息,並欣賞公園的景觀。
公園的北側則設有「歷史長廊」,這條長廊以臺灣藝術史為主題,展覽了從日治時期到現代的藝術作品,其中特別設置了「顏水龍先生與臺灣藝術」專區,展覽了顏水龍先生的創作過程與藝術理念,以及他對臺灣本土藝術的貢獻。長廊的牆面採用傳統的「木雕浮雕」技術,展覽了多幅顏水龍先生的畫作與創作手稿。
整個公園的設計理念是以「藝術與自然」為主軸,將顏水龍先生的藝術成就與臺灣傳統文化融合在一起。公園的每個角落都蘊含著對顏水龍先生的敬意,同時也展現出臺灣藝術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無論是銅像、紀念館、家廟,還是園林景觀與雕塑作品,都體現了對這位藝術家的追思與敬意,也讓遊客在欣賞藝術的同時,能感受到臺灣文化與自然的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