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屐寮生態園區位於南投竹山,原是製造木屐的聚落,後來因為風災和水患,在2001年轉型為生態園區。園區結合歷史文化與自然生態,成為環境教育的典範。園區功能包括防洪、生態復育與碳匯計畫,種植原生樹種,並吸引企業與社區參與。碳匯計畫是臺灣首個註冊案例,樹種選擇科學,並有第三方驗證。未來園區經驗可作為環境政策與生態工程的參考,也推動生態旅遊與減碳目標。
木屐寮生態園區位於南投縣竹山鎮,原為一個以生產木屐為主的聚落,因應氣候變遷與水患風險,於2001年桃芝風災後轉型為生態保育與碳匯推廣的重點區域。該園區結合了歷史文化、自然生態與永續發展的多重意涵,成為臺灣生態旅遊與環境教育的典範。園區內的生態景觀、碳匯計畫與社區參與經驗,不僅展現了自然環境的復育成果,也為未來的環境政策與社區經營提供了重要參考。
木屐寮的歷史背景與地理環境
木屐寮原為竹山鎮東埔蚋溪沿岸的聚落,居民以採集山黃麻為主,製造木屐作為生計。然而,隨著時代進展,這座聚落因颱風與水患的影響,逐漸被遺忘。2001年桃芝風災後,原木屐寮聚落因洪水侵襲而遭毀滅,水利署第四河川分署在災後重建過程中,將該地區規劃為滯洪生態園區。園區的設計考量不僅是防洪功能,更結合生態保育與碳匯推廣,成為臺灣「治水」與「綠色發展」結合的實例。
生態園區的規劃與功能
木屐寮生態園區的核心功能是作為東埔蚋溪的滯洪空間,其設計考量包括:
1. **防洪與水環境調節**:園區內設有超過25年洪水頻率的入口堰與出口堰,可儲留土砂與洪水,調節洪峯時間,降低下游地區的水患風險。
2. **生態環境恢復**:園區保留部分原聚落的植物區,並結合自然環境的自我恢復能力,讓草木與灌木在無化學農藥與光害影響下自然生長,形成多元的生態景觀。
3.ighted **碳匯與環境教育**:園區內種植5,500株原生樹種,包括光臘樹、相思樹、楓香與樟樹,這些樹種因適應力強、固碳能力佳,成為碳匯計畫的重點。此外,園區也作為生態教育基地,吸引學界與社區參與環境保育的活動。
碳匯計畫的實踐與科學依據
木屐寮生態園區的碳匯計畫是臺灣首個「造林與植林碳匯專案活動」的註冊案例,其科學依據與執行細節如下:
1. **樹種選擇與碳固定量**:園區內種植的樹種均為原生樹種,由農業部林業保育署南投分署無償提供。這些樹種的年碳固定量估算在5.6至12.7公斤之間,其中相思樹因生長快速,碳固定量最高。
2. **碳匯量計算與第三方驗證**:根據基線調查與專案計畫書,園區內約2.25公頃的土地被評估為碳匯空間。經過第三方機構「臺灣衛理」(BV)的驗證,預估碳匯量為1,008.63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然而,因成活率可能達不到預期目標,最終碳匯量可能降至700公噸。
3. **碳匯與減碳的連結**:碳匯計畫的目標不僅是計算碳排放,更強調減碳的長期效益。水利署長李友平指出,碳匯與減碳是同一目標,透過植林與生態保育,逐步減少碳排放,並提升環境的碳儲存能力。
社區參與與生態保育的結合
木屐寮生態園區的推展,不僅是政府部門的工程,也深具社區參與的意義。
1. **非營利組織的參與**:東埔蚋溪環境生態保護協會長期協助園區的生態調查、保育維護與教育推廣,並擔任樹苗的養護責任。協會成員定期觀察樹苗生長狀況,測量樹高與枝幹寬度,以確保碳匯量的準確性。
2. **在地歷史與文化連結**:園區保留部分木屐寮的歷史記憶,例如原聚落的工寮遺址與山黃麻叢生的地形,讓遊客在生態景觀中感受到在地文化的價值。
3. **公私合作的範例**:園區的碳匯計畫也吸引了臺積電等企業的關注,未來可能與其合作種樹,將企業的減碳目標與生態保育結合,展現企業與政府在環境議題上的協同努力。
未來展望與環境政策的意義
木屐寮生態園區的經驗,為臺灣的環境政策與生態保育提供了重要參考。
1. **碳中和目標的實現**:臺灣的人均碳排放量全球排名19位,政府已制定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木屐寮園區的碳匯計畫,正是實現此目標的重要一環,展示如何透過生態工程與碳儲存,減少碳排放。
2. **治水與生態的結合**:園區的設計證明,水利工程不只能防洪,也能成為生態保育的空間。未來更多類似計畫將被推展,例如其他溪流的滯洪園區,或農田水利的生態改善。
3. **環境教育與觀光的結合**:園區作為生態教育基地,未來可能吸引更多學者、學生與觀光客,進而推動環境意識的提升與生態旅遊的發展。
總結而言,木屐寮生態園區不僅是臺灣生態保育的實例,也展現了環境政策與社區參與的結合。園區內的生態景觀、碳匯計畫與社區合作經驗,為臺灣的環境發展提供了重要經驗,也為未來的環境政策與生態工程提供了可借鏡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