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營玄天上帝廟及文化館

下營玄天上帝廟位於臺南市下營區,是當地重要的信仰與文化中心,建於1661年,歷經多次擴建與修復,現為三層樓的大型廟宇。廟內供奉多種神祇,展現多元信仰。文物館收藏許多歷史文物,包括曾昆雲捐贈的舊廟文物,具備歷史與藝術價值。每年農曆3月3日的繞境活動,吸引全台民眾參與,是下營最熱鬧的節慶。廟宇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臺南重要的文化遺產。

下營玄天上帝廟位於臺南市下營區的中心地帶,是該區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中心與文化標誌。廟宇建於西元1661年,傳說由鄭成功部將劉國軒在下營屯墾時發起興建,幾經擴建與修復,現為三層樓的大型廟宇建築,氣勢恢弘,其巍峨的外觀與莊重的氣息,成為下營市區最醒目的景觀之一。廟宇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永曆15年(1 DEALINGS),當時由劉國軒、洪旭、沈崇明等將領共同議定於「廟地區」興建茅屋,奉祀開天炎帝與玄天上帝,並在日治時期因避稅而改組為「下營武承恩六姓財產管理會」,後於戰後改組為「下營上帝廟管理委員會」,並於1980年代完成重建,成為今日的規模。廟宇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南地區重要的信仰與歷史遺產。

廟宇的建築結構融合了傳統廟宇的特色與地域文化,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為主神,駕前護法為康元帥與趙元帥,並配祀觀音佛祖、中壇元帥、開天炎帝與巡撫昭明王。龍邊為註生娘娘,虎邊為福德正神,展現了廟宇對多元神祇的包容與信仰的廣泛性。二樓的觀音殿主祀三寶佛與觀音佛祖,駕前護法為韋陀與伽藍,並配祀文殊菩薩、普賢菩薩與十八羅漢,體現了佛教與道教信仰的交融。三樓的玉皇殿則主祀玉皇上帝與三官大帝,並配祀南鬥星君與北斗星君,展現了天道教信仰的特色。後殿的太歲殿供奉鬥姆元君、關聖帝君與文昌帝君,並陪祀六十甲子太歲星君,進一步豐富了廟宇的信仰層面。

廟宇的建築風格結合了傳統與現代的元素,正殿的門樓與屋脊均採用華麗的剪黏與彩繪技術,屋頂的屋脊則飾有傳統的「五脊六獸」造型,展現了臺灣傳統建築的精緻工藝。廟宇的庭院與圍牆設計也具有地方特色,庭院中設有石碑、香爐與籤詩板,並有許多歷史文物與文化展品,成為遊客參觀的重點。廟宇的東廂設有文物館,館內收藏了大量與廟宇歷史與文化相關的珍貴文物,包括舊廟的神轎、頭旗、剪黏、交趾陶、石香爐、泥塑、木雕等,這些展品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展現了下營地區的傳統工藝與文化特色。

文物館的收藏內容非常豐富,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曾昆雲(曾任臺南縣政府副縣長曾旭正之父)所捐贈的舊廟文物。這些文物包括大型的神轎與頭旗,以及小件的剪黏、交趾陶、石香爐等,均為1979年舊廟拆除時所購入,曾昆雲以8萬元的價格購入,並認為這是上帝爺要他暫時保管的,因此在文物館成立後,他慷慨捐出這些文物,不藏私的精神令人敬佩。文物館內的展覽內容不僅包括這些文物,還有許多古石碑、匾額、字畫、香爐、籤詩板等,都是1~2百年前的珍貴文物,展現了下營地區的歷史與文化。

廟宇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南地區重要的信仰與歷史遺產。每年農曆3月3日為玄天上帝誕辰,從3月1日至5日是下營最為熱鬧的時候,幾乎可說是下營一年一度的嘉年華。這一天,來自全臺各地的陣頭會湧入下營,與下營人共同參與神轎繞境祈福的活動。這項活動不僅是下營的傳統習俗,也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亮點。廟宇的繞境活動通常會從廟前開始,沿著下營市區的街道進行,並在各個社區與廟宇之間停留,祈求風調雨順與平安。這項活動的參與者眾多,包括本地居民與外地遊客,形成了一種共同參與的慶典氛圍。

除了廟宇的繞境活動,下營的信仰文化也體現在廟宇的日常活動與節慶儀式中。例如,廟宇的香火與供奉活動,每年都會在特定時間進行,如春節、端午節、中元節等,這些活動不僅是信仰的表達,也成為社區凝聚的契機。此外,廟宇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使其成為學者與文化研究者的重要研究對象。例如,臺南市政府文化局的《臺南上帝爺信仰研究》便以下營玄天上帝廟為研究重點,探討其歷史沿革、信仰特色與文化價值。

下營玄天上帝廟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南地區重要的信仰與歷史遺產。廟宇的建築風格、歷史沿革、信仰特色與文化收藏,均展現了下營地區的歷史與文化特色。此外,廟宇的繞境活動與文化館的展品,也使其成為吸引遊客的重要景點。這座廟宇不僅是下營的信仰中心,也是臺南地區的重要文化標誌,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值得更多人去了解與尊重。

附近的景點
武承恩公園
下營區產業文化展示館
顏水龍紀念公園
下營小葉欖仁綠色隧道
茅港尾天后宮
下營風鈴木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