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圖書館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圖書館位於歷史文化園區的文獻大樓,自1992年啟用以來,一直是研究臺灣歷史的重要場所。這裡融合傳統與現代建築風格,樓層規劃講究,有常設展覽、特展與閱覽空間。展覽主題多元,包括歷史、民俗、工藝、生活等,讓訪客深入了解臺灣文化。圖書館也提供豐富的館藏與數位資源,並重視空間舒適度與動線設計,是研究與教育的重要基地。

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圖書館部分,位於臺灣歷史文化園區右側的文獻大樓,自1992年落成啟用以來,一直是臺灣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文獻大樓採用閩南式建築風格,地上四層、地下一層,總樓地板面積約5,662平方公尺,約1,700坪,其建築設計融合了傳統與現代元素,既保留了地方建築特色,又提供了充足的空間供研究與展示。作為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的核心區域,文獻大樓的圖書館部分不僅是典藏與管理文獻的中心,更是一個結合歷史研究、文化教育與公共服務的多功能空間。

文獻大樓的圖書館區域主要位於地上一至四樓,其中一樓至三樓為常設展示室,四樓則設有特展室與行政中心。這些建築空間的規劃,以展覽、研究與教育為主軸,結合了歷史文化導覽與文獻典藏的功能。圖書館的設計考量不僅是提供書籍與文獻的閱覽,更注重於空間的流線與功能的整合,使訪客能在舒適的環境中深入探索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在圖書館的空間佈局中,一樓至三樓的常設展示室,各自聚焦於不同的歷史與文化主題。例如,「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導論」展示室,透過時間軸的梳理,介紹臺灣從古至今的歷史沿革與文化發展,為訪客提供一個全面的歷史框架。而「臺灣的民俗特色」展示室,則以民間傳統、節慶習俗、民間信仰等為主題,展現臺灣多元的文化面貌。此外,「日常生活起居」展示室,則聚焦於臺灣的社會生活、飲食習慣、居住環境等,讓訪客更能貼近臺灣的日常生活。

「臺灣民間工藝文化」展示室,則以傳統工藝技藝為主軸,展覽內容包括陶藝、織布、木雕、漆器等,並透過互動展覽與實物展示,讓訪客瞭解這些工藝技藝的歷史背景與現代發展。而「生命的過程」展示室,則以臺灣人的生命歷程為主題,從出生、成長、婚姻、家庭到老年,展現臺灣社會的變遷與文化特質。最後,「民間信仰、祭儀、藝能、戲曲」展示室,則聚焦於臺灣的宗教信仰、傳統祭儀、民間藝能與戲曲文化,展現臺灣的民間傳統與文化精神。

四樓的特展室,則是定期舉辦主題性展覽的空間,例如「福爾摩沙室」專注於臺灣的自然地理與生態環境,「鯤島風華室」則介紹臺灣的海洋文化與漁業歷史,「蓬萊鄉情室」則聚焦於臺灣的鄉土文化與地方歷史。這些特展室的設置,不僅豐富了圖書館的展覽內容,也讓訪客能更深入地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

除了展覽空間,圖書館的圖書與文獻管理也相當完善。圖書館的館藏包括古籍、地方誌、口述歷史、歷史照片、檔案等,涵蓋臺灣歷史研究的各個領域。圖書館的閱覽室與資料室,提供訪客閱覽書籍、期刊、文獻資料的空間,並設有數位資源查詢系統,讓訪客能透過數位資源進行研究與學習。此外,圖書館也提供閱覽服務與資料查詢服務,方便學者與研究者進行深入研究。

在空間設計上,文獻大樓的圖書館部分,注重於室內環境的舒適與功能性。例如,閱覽室的座位安排、照明設計、空氣流通等,皆經過精心規劃,以提供訪客一個舒適的閱讀環境。此外,圖書館的入口與出口設置也考慮到動線的流暢性,使訪客能方便地進入與離開圖書館。

文獻大樓的圖書館部分,不僅是臺灣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也是公眾教育與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透過展覽、閱覽、資料查詢等服務,圖書館不僅提供了歷史研究的資源,也讓公眾能更深入地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文獻大樓的圖書館部分,其空間設計與功能規劃,體現了對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視,也展現了對公眾教育的關懷。

附近的景點
光遠燈籠觀光工廠
車埕木業休閒園區
集集開闢鴻荒自行車道 (開闢鴻荒碣)
埔里鯉魚潭
南投縣農工商會展中心
南投縣文化園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