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融合歷史與現代,建築設計簡潔自然,展現工藝的演變與創新。工藝文化館以展覽呈現工藝從傳統到永續的轉變,工藝設計館展示與設計師合作的創新作品,如竹製懸臂椅。資訊館與美學館提供互動與休閒空間,地方工藝館則讓遊客體驗各地工藝文化。小紅豆創意市集則有許多創意工藝店家,讓遊客購物與感受工藝之美。整個中心不僅傳承工藝歷史,也帶領觀眾思考未來的價值與應用。

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作為一個融合歷史與現代文化的重要場所,其建築與空間規劃不僅展現了臺灣工藝的深厚根基,也體現了對未來發展的思考。從入口處的主建築開始,可以看到一棟融合傳統與現代設計的建築體,其外觀以簡潔的線條與自然材質為主,與周圍環境形成和諧的對話。這座建築不僅是工藝中心的主體,也象徵著臺灣工藝從過去到現在的轉變與延續。

工藝文化館是中心的核心區域,其四樓的「工藝 臺灣—永續之道」展覽,以時間軸為策展概念,呈現臺灣工藝從傳統到當代的演變。展覽透過四大主題,回顧臺灣工藝在不同時代的發展軌跡,從顏水龍的代表作《臺灣工藝》到當前強調環境、社會、治理(ESG)的永續理念,展覽不僅呈現工藝在文化與經濟上的重要性,也為當代生活開啟美學與永續行動的嶄新對話。展覽中的「工藝產業大事紀」部分,詳細記錄了臺灣工藝從輸出導向到文化政策支撐的轉變歷程,而「技藝養成到創意加值」則聚焦於工藝人才養成體系的制度演進,從傳統技藝學習走向融入當代設計創新理念。這些展覽內容不僅讓觀眾瞭解臺灣工藝的歷史脈絡,也引導他們思考工藝在未來的價值與方向。

工藝資訊館則是為遊客提供資訊與互動體驗的空間,其二樓的電腦遊戲區與三樓的互動式螢幕,為年輕觀眾提供了現代化的娛樂選擇。此外,四樓的3D電影區(需付費買票)也成為吸引遊客的另一個亮點。這些設施不僅讓遊客在觀賞工藝展覽的同時,也能享受科技與文化結合的樂趣。

工藝設計館主要展示工藝師與設計師合作創新的工藝品,充滿時尚風情。展覽中特別提到的「43」竹製懸臂椅,是由臺灣竹藝家和德國時尚大師共同開發,這張沒有把手的懸臂椅上下兩層有不同面的彎曲,可以乘載120公斤的壯漢,而且沒有用到一根釘子,製作具有相當的困難度。這張椅子不僅是全球第一張用竹子做的懸臂椅,也展現了臺灣工藝在設計與技術上的創新精神。此外,展覽中還有許多其他展覽品,這些展品不僅展現了工藝的美學價值,也體現了工藝在生活中的應用與創新。

工藝美學館則是為遊客提供一個欣賞工藝美學的空間,其展覽內容包括工藝師的作品、工藝材料的展示,以及工藝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展覽中特別提到的「工藝推廣與實踐」部分,呈現出工藝中心從工藝產業輔導者,轉變為文化行動者的角色發展歷程。這些展覽內容不僅讓遊客瞭解工藝的美學價值,也引導他們思考工藝在文化推廣與實踐中的重要性。

地方工藝館的設置,目的在提供一個臺灣地方工藝專屬的展演場所。館內規劃有工藝體驗、教學示範、工藝推廣、工 fittings、主題展、國際工藝交流等多元化服務。這些設施不僅讓遊客瞭解臺灣各地的工藝文化,也提供一個讓遊客親身參與工藝體驗的機會。此外,樂齡工藝館正在興建中,未來可以提供更多元的服務,讓不同年齡層的觀眾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藝活動。

知達工藝會館則是為遊客提供一個住宿與休閒的空間,其環境非常漂亮,適合想要在臺灣工藝中心附近停留一晚的觀眾。此外,工藝中心主棟的歷史背景也值得提及,自1954年顏水龍創立「南投縣工藝研究班」起,已走過七十年的工藝推廣歷程。工藝中心在推動國家工藝政策與文化傳承上的時代使命,也透過這些設施與展覽,讓遊客感受到臺灣工藝的深厚根基與未來發展的希望。

小紅豆創意市集則是為遊客提供一個購物與體驗的空間,裡面有很多有創意的工藝店家,包括環保帶編織、石頭雕刻、陶藝甚至於還有種子裝飾。這些店家不僅提供高品質的工藝品,也讓遊客在購物的同時,感受到臺灣工藝的創新與美學價值。此外,街頭藝人在表演的區域,也讓遊客在參觀工藝中心的同時,能感受到臺灣的藝術文化。

總體而言,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每個地點都具有其獨特的特色與功能,從主建築的歷史背景,到各個展覽館的展覽內容,再到市集與休閒空間的設置,都展現了臺灣工藝的深厚根基與未來發展的希望。這些地點不僅讓遊客瞭解臺灣工藝的歷史與文化,也引導他們思考工藝在當代社會中的價值與應用。

附近的景點
三育基督教學院
天聖宮
內湖國小
木生昆蟲博物館
易經風水學院八卦山
草鞋墩人文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