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柏嶺受天宮位於南投縣名間鄉,是臺灣重要的道教廟宇,主祀北極玄天上帝。廟內建築融合閩南與客家風格,紅磚紅瓦、屋檐風鈴,莊嚴又具特色。主殿供奉高大神像,兩側有三清尊王等神明,後方還有全省最大的天公爐。配殿有玄天上帝分身與護法神將,虎爺殿設計獨特,分香碑林記錄歷史傳承。受天宮位在八卦山脈,環境清幽,夜景優美。其歷史傳奇與文化內涵,展現臺灣道教信仰的深厚與獨特。
松柏嶺受天宮位於臺灣南投縣名間鄉,是一座歷史悠久、文化深厚的道教廟宇,主祀北極玄天上帝,是臺灣玄天上帝信仰的中心。這座廟宇不僅承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更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故事,成爲臺灣重要的文化地標。以下將重點介紹受天宮的幾個關鍵地點,展現其建築特色、歷史背景與文化意義。
首先,受天宮的主殿是其核心所在,也是整座廟宇的視覺焦點。主殿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閩南與客家元素,呈現出紅磚紅瓦的外觀,屋頂覆蓋着青瓦,屋檐下懸掛着銅製風鈴,隨風輕響,增添了一種莊嚴肅穆的氛圍。主殿的正中央供奉着北極玄天上帝的神像,神像高大莊嚴,面部表情肅穆,身着鎧甲,手持寶劍,象徵着鎮守北方、護佑人間的神威。神像的基座上雕刻着精美的浮雕,描繪着玄天上帝的傳說,如他如何從淨樂國國王的太子,歷經修行、得道,最終成爲護世神的歷程。這些雕刻不僅展現了匠人的高超技藝,也傳達了玄天上帝的神聖地位。
主殿的兩側是東西廂房,分別供奉着其他神明,如三清尊王、福德正神、關聖帝君等,這些神明的神龕設計典雅,雕刻細膩,展現了道教信仰的多樣性。此外,主殿的後方設有“天公爐”,這是全省最大的石造天公爐,以八卦造型爲基座,象徵着天地人三才的和諧統一。天公爐的銅製爐身經過精心鑄造,爐口處刻有“天公賜福”字樣,象徵着對天地自然的敬畏與感恩。
除了主殿,受天宮的配殿與附屬建築也極具特色。東配殿供奉着玄天上帝的分身神像,這些神像多爲木雕或泥塑,形態各異,有的手持寶劍,有的手持拂塵,展現了玄天上帝的威嚴與慈悲。西配殿則供奉着玄天上帝的護法神將,如玄龜與靈蛇,這兩隻神獸是玄天上帝的護駕將軍,象徵着守護與力量。這些神將的神龕旁常有石刻碑文,記錄着信徒的祈願與奉獻,成爲受天宮歷史的重要見證。
受天宮的建築羣還包含一座“虎爺殿”,位於廟宇的下層廣場。虎爺殿是受天宮的一大特色,與一般廟宇將虎爺奉祀在廟內不同,這裏專門建造了一個如同山洞般的虎爺殿,供奉着虎爺尊神。虎爺殿的外牆雕刻着精美的虎形圖案,象徵着勇猛與守護。殿內供奉的虎爺神像威武雄壯,手持寶劍,身披鎧甲,展現了虎爺的神威。虎爺殿的存在,不僅體現了受天宮對虎爺神的敬仰,也反映了臺灣民間對虎爺的崇拜文化。
此外,受天宮的後院設有“分香碑林”,記錄着受天宮分香至各地的碑文。這些碑文大多爲清代至民國時期的石刻,記載了受天宮分香的地點、時間以及信徒的祈願。分香碑林不僅是受天宮歷史的重要檔案,也是臺灣玄天上帝信仰傳播的見證。碑林旁還設有“分香紀念堂”,內有分香地圖和分香歷程的介紹,讓遊客能更深入地瞭解受天宮的分香文化。
受天宮的地理位置也極具特色,位於八卦山脈南端,海拔約440公尺,四周羣山環繞,雲霧繚繞,環境清幽。廟宇的周圍有松柏嶺的自然景觀,如松樹、柏樹等植物,象徵着堅韌與長壽。這些植物與廟宇的建築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種自然與人文的和諧氛圍。在夜幕降臨之際,受天宮的燈光與周圍的自然景色相映成趣,成爲臺灣著名的夜景之一。遊客在夜色中漫步於廟宇周圍,可以看到廟宇的紅磚紅瓦在夜色中若隱若現,彷彿一幅美麗的水墨畫。
受天宮的歷史故事也充滿了傳奇色彩。據傳,乾隆十年(1745年),北極玄天上帝化身白鬚老翁,前往鹿港雕塑店訂塑神像,並指定形態尺寸。後通知松柏坑人士迎回,經地方人士商議擴建廟宇,奉祀北極玄天上帝爲主神,並遵玄天上帝聖示命名爲“受天宮”。這一歷史事件不僅奠定了受天宮的宗教地位,也使其成爲臺灣玄天上帝信仰的中心。此外,受天宮在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中,樑柱爆裂,但經請示玄天上帝,指示無須修復,展現了玄天上帝的庇佑。然而,2000年受天宮遭遇大火,廟殿與清代文物付之一炬,經過七年的重建,受天宮於2實在2008年重建完成,並於同年舉行入火安座大典,再次證明了其作爲信仰中心的堅韌與生命力。
總之,松柏嶺受天宮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更是一座承載着歷史、文化與信仰的聖地。其主殿、配殿、虎爺殿、分香碑林等地點,各具特色,展現了受天宮的建築藝術與文化內涵。無論是遊客還是研究者,都能在受天宮的每一處細節中,感受到臺灣道教信仰的深厚底蘊與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