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縣文化園區

南投縣文化園區位於南投市,原為日治時期的武德殿,現為展示南投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地。園區內有縣史館、南投陶展示館、圖書文獻室與藝術家資料館等,結合歷史建築與現代展覽。縣史館展歷史影像與古道資料;陶展示館介紹南投陶的發展與製作;圖書室收藏歷史文獻;藝術家資料館展示在地創作。此外,還有九二一地震資料室與休閒空間,如後門小公園與彩繪牆,讓遊客深入了解南投的歷史、藝術與文化特色。

南投縣文化園區座落於南投市彰南路與民生路口交會之處,原為日治時期建造的武德殿,後經多次用途轉換與整修,現為展示南投歷史文化、藝術與生活風貌的重要場所。園區內包含縣史館、南投陶展示館、縣圖書文獻室、藝術家資料館等多個展覽空間,結合歷史建築與現代展覽,成為瞭解南投發展歷程與文化特色的重點地標。以下將針對園內主要展區與特色空間進行介紹,呈現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涵。

首先,園區入口處的武德殿是整體空間的歷史核心。這座建於1937年的仿唐式建築,以紅磚與木構造為主,屋頂為歇山式飛檐,整體造型古樸典雅,展現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武德殿原為推廣武道的場所,後因歷史變遷改為警局與消費合作社使用,直到2000年才經整修轉型為南投縣文化園區。其保存完好的建築結構與歷史背景,成為園區歷史教育的重要場域,展區內亦設有對歷史建築的介紹展板,讓遊客能瞭解其建造過程與時代意義。

園區內最核心的展區為縣史館,位於一樓中段,展區內分為「歷史影像資料展」與「古道資料展」兩大部分。歷史影像資料展透過老照片、歷史影像與文物,呈現南投從原住民聚落發展至現代都市的過程。展區中特別設有「南投開發史」專題,介紹南投的地理環境、人口遷徙、經濟發展與社會變遷,並透過互動螢幕讓觀眾瞭解南投的歷史軌跡。古道資料展則聚焦於南投開拓史上的重要古道,如「大霸尖山古道」與「霧社古道」,展區內展示古道的歷史背景、地形特徵與文化意義,並透過模型與圖紙讓觀眾體驗古代人們開荒闢地的艱辛。這部分展覽不僅展現南投的歷史深度,也強調古道作為文明發展的象徵。

與縣史館相鄰的南投陶展示館,位於園區後方,展區設計以窯身形狀為入口,巧妙融入陶藝意象。這座展館以展示南投陶的歷史與文化為主,展區內分為「陶土歷史」、「窯的種類」與「陶藝製作」三大主題。展區透過文物陳列、模型展示與互動螢幕,介紹南投陶的發展歷程,從早期的原住民陶器到日治時期的陶藝產業,再到現代陶藝的創新與應用。展區特別設有「陶土操作區」,讓遊客親身體驗陶土的捏製與燒製過程,感受傳統陶藝的技巧與魅力。此外,展區內亦展示南投陶的分佈與變遷,並透過互動螢幕介紹各類陶器的用途與歷史背景,讓觀眾對南投陶有更深入的認識。

園區內另設有縣圖書文獻室,位於一樓右側,為縣政府收藏官方出版資料與統計的場所。這間圖書室不僅提供圖書查詢服務,亦設有數位資源查詢系統,讓民眾可線上瀏覽南投的歷史文獻與統計數據。展區內特別設有「南投縣歷史文獻展」,展示南投的地方誌、歷史照片與文獻,並透過互動螢幕介紹南投的歷史事件與文化特色。圖書室的設計融合書籍與數位資源,為觀眾提供多元的歷史資訊。

與縣圖書文獻室相鄰的藝術家資料館,位於一樓左側,為南投在地藝術家的創作與研究空間。這間資料館收藏有許多南投本地藝術家的創作作品,包括繪畫、雕塑、陶藝等,展區內設有專題展區介紹不同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與風格。此外,資料館亦設有「藝術家創作區」,讓藝術家可在此進行創作與展示。展區內亦設有互動螢幕,介紹南投的藝術發展歷程與重要藝術家,讓觀眾能瞭解南投的藝術文化。

園區內另設有「九二一地震文獻資料室」,位於二樓右側,專門收藏與展示九二一地震的相關資料。展區內設有地震發生的歷史背景、災害影響、重建過程與當前狀況的展覽,並透過互動螢幕讓觀眾瞭解地震對南投的影響。展區內亦設有「地震重建展」,介紹南投在災後重建的過程與成果,並展示災後重建的建築與社區發展。這部分展覽不僅展現南投的災難經驗,也強調社區重建的韌性與社會凝聚力。

園區內亦設有「後門小公園」與「彩繪牆」,這些空間為園區增添生活氣息與藝術氛圍。後門小公園為園區後方的休閒空間,設有座椅與植物景觀,讓遊客可在此休息與欣賞園區的景觀。彩繪牆則為園區入口處的藝術裝飾,展現南投的藝術風格與文化特色。

整體而言,南投縣文化園區透過歷史建築與展覽空間的結合,呈現南投的歷史文化與藝術特色。從武德殿的歷史背景,到縣史館的歷史影像,再到南投陶展示館的陶藝文化,以及藝術家資料館的創作空間,園區內每個展區都展現南投的歷史深度與文化價值。這座園區不僅是瞭解南投歷史的重要場所,也是體驗南投文化與藝術的絕佳去處。

附近的景點
臺灣菸酒(股)公司南投觀光酒廠
南投縣政府文化局展覽室
軍功綠美橋
光遠燈籠觀光工廠
集集開闢鴻荒自行車道 (開闢鴻荒碣)
國史館台灣文獻館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