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山沙東宮位於南投竹山,歷史悠久,與鄭成功開台有關。廟內有主殿、後殿、照鏡亭等,各有不同信仰和故事。主殿供奉鄭成功,後殿有神農大帝等神明,照鏡亭則是地震後重建的國家公園。古匾與竹筍碑也具歷史價值。沙東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反映了竹山的開發史與地方文化,值得深入研究與保護。
竹山沙東宮位於南投縣竹山鎮集山路二段,是一個具有深厚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的信仰中心,其建築與歷史故事不僅反映臺灣南部的開發史,更與鄭成功開臺的歷史有密切關聯。這座廟宇自創建以來,經歷多次修築與重構,其主殿、後殿、照鏡亭、古匾、竹筍碑等重要地點,皆是值得深入探討的歷史與文化資產。
主殿是沙東宮的核心所在,供奉著主神鄭成功,其神像的歷史與建造過程具有特殊意義。根據記載,鄭成功在明鄭時代於東埔蚋地區屯田開墾,先民感念其功績,於清嘉慶七年(1實在1802年)在臺南延平郡王祠分香至竹山地區,於大樹下建造小石室奉祀。此後,廟宇經歷多次修築,至鹹豐六年(1856年)由士紳劉漢中倡議擴建,並以「威鎮水沙東部」之義命名為沙東宮。主殿的神像為鄭成功,其形象與歷史傳說有著密切聯繫。據說,鄭成功的子孫因擔心清朝會毀滅思明復明的意識,曾暗中挖出鄭成功的骨骸,但因遇大霧無法背負,便留下小指骨,後由信徒雕塑金身供奉。這段歷史雖然與史實不符,卻凸顯了民間對鄭成功的崇敬與信仰。
後殿則供奉配祀神明,包括神農大帝、中壇元帥、城隍爺、劉國軒、福德正神等。其中,一尊刻意雕成斷掉左臂、軍人模樣的民主公王像,因與一山之隔的社頭湳雅劉姓祖厝有同信仰,被認為與南靖劉姓有密切關聯。此外,後殿的林圮神像於2002年新增,其背景與竹山鎮的開發史有著聯繫。這座神像的出現,反映了廟宇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吸收地方信仰,並與周遭社區形成緊密的連結。
照鏡亭是沙東宮的另一個重要地點,其歷史可追溯至九二一地震後的重建。原為廟後的照鏡亭,在地震中受損,於2002年8月27日重新啟用,並被規劃為「沙東宮國家地震公園」。這座公園不僅保存了地震前的照鏡亭遺址,還結合了地震教育與歷史文化,成為南投縣的重要觀光地點。照鏡亭的重建與地震公園的設立,不僅展現了廟宇在面對自然災害時的堅韌與適應力,也成為臺灣地震教育與歷史教育的重要場所。
古匾是沙東宮的另一個文化標誌,其中「威振東海」、「開疆護國」、「開臺第一」等匾額,皆是歷代信徒與地方人士對鄭成功的崇敬與肯定。特別的是,「沛然下雨」匾為1919年斗六久旱不雨,地方人士來此求雨後作為感謝而設立,這塊匾額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反映了當時人們對神明的虔誠與信仰。此外,廟方收藏的「東埔蚋溪開臺聖王公記」古印章,原屬於日治時期擔任廟務的劉清池,其孫子劉進德於2002年歸還廟方,這塊印章的歷史與價值,也成為沙東宮文化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竹筍碑是沙東宮的另一個特殊地點,其歷史可追溯至鹹豐年間。這塊碑文規定如果有人偷採竹筍被抓,必須在廟前演戲謝罪。這項規定雖然看似嚴苛,但卻反映了古代社會對自然資源的珍惜與管理。2001年,南投縣文化局公佈南投縣歷史建築十景票選,該碑入選,成為地方文化的重要象徵。竹筍碑的存在,不僅展現了廟宇與周遭環境的互動關係,也反映了古代社會的風俗與習慣。
沙東宮的歷史沿革與建築特色,也與竹山鎮的開發史有著密切關聯。自明鄭時代開始,東埔蚋地區因鄭成功屯田開墾,成為重要的開發區域。竹山鎮的發展,與沙東宮的信仰中心地位密不可分。廟宇的建造與修築,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也是地方社會經濟活動的中心。例如,林圯埔公學校使用廂房作東埔蚋分校,為今日的竹山鎮延平國小,這項歷史事件顯示了廟宇與地方教育的連結。
此外,沙東宮的祭祀活動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自1974年縣長劉裕猷指示後,每逢農曆正月十六日春祭由縣長擔任主祭官、國曆8月27日秋祭由鎮長主祭。這些祭祀活動,不僅是對鄭成功的致敬,也成為地方社區凝聚與交流的契機。例如,每逢三月初三玄天上帝誕辰,會在前殿放上居民輪流奉祀一尊玄天上帝神像,該神兩肩膀上各刻有一尊攜劍、插刀的部將,這項習俗反映了廟宇與地方信仰的互動關係。
總體而言,竹山沙東宮的各個地點,皆是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載體。從主殿的鄭成功神像,到後殿的配祀神明;從照鏡亭的重建,到古匾與竹筍碑的歷史價值,皆展現了這座廟宇在臺灣歷史與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沙東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地方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象徵,其歷史與建築價值,值得更深入的探討與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