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忠鄉馬鳴山鎮安宮

馬鳴山鎮安宮在雲林縣褒忠鄉,是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與文化地標。鎮安宮歷史超過三百年,由福建泉州的陳姓家族在1625年遷來開墾。主祀五年千歲,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九日總合祭祀,每五年還會舉行建醮大祭典。宮內建築規模宏大,雕飾華麗,庭園設計融合自然與宗教景觀。五年千歲公園內有許多特色景觀,如龍馬石雕、西湖蘇堤等,展現藝術價值。傳統祭典如「喫飯擔」,是村民祈求平安的重要活動,也成為地方盛事。鎮安宮不僅是信仰中心,也是文化與歷史的重要載體。

馬鳴山鎮安宮位於雲林縣褒忠鄉馬鳴村,是該地區最具代表性的信仰中心與文化標誌。作為五年千歲的開基祖廟,鎮安宮不僅是地方信仰的象徵,更融合了歷史、藝術與民俗的多重價值。其所在的馬鳴山,因地形與傳說而得名,與鎮安宮的建築與文化活動緊密相連,形成獨特的景觀與精神內涵。

鎮安宮的歷史可追溯至三百餘年前,明末清初時期,陳姓始祖「帝老」率領族人自福建泉州渡海來臺,於西元1625年在馬鳴山築村定居。當時馬鳴山為平原地區,樹木茂密,居民以農業為生,風俗淳樸。隨著時間推移,馬鳴山聚落逐漸形成頂下馬鳴山與菜園後等子聚落,共同構成馬鳴山的範圍。此地因地形特殊,菜園後北方有馬鞍崙,下馬鳴山有翻崙,兩地之間沙丘起伏連接,堪輿家認為係「龍馬相會」,故稱為馬鳴山。日據時代因行政區劃誤聽為馬鳴山,光復後村民雖曾建議改名為原名「馬龍山」,但因「馬鳴」與佛教第六世祖馬鳴菩薩同名,意義非凡,故至今仍稱馬鳴山。

鎮安宮的主祀神祇為五年千歲,這位神明在臺灣民間信仰中具有特殊地位。五年千歲共有十二尊,每年聖誕各有不同,為方便祭祀,於農曆十月二十九日總合祭祀,並每五年舉行一次建醮大祭典,成為褒忠鄉的重要節日。鎮安宮的建築規模雄偉,佔地廣大,殿宇分三進,結構巍峨,雕飾細緻華麗,寺內古匾林立,展現出傳統建築的精緻與歷史價值。殿前庭園闢為中正紀念公園,園內設有先總統蔣公銅像、慈恩園、雕塑觀音大士、救世蓮池、馬龍山、龍馬負圖等雕像,兼有涼亭、假山奇石、噴泉水池等庭園造景,形成一處融合宗教與自然景觀的聖地。

鎮安宮周邊的五年千歲公園,是該廟最具代表性的重要景點。公園內設有高山石林、九龍船、龍馬石雕、景觀雀橋、石洞地道、西湖蘇堤、白堤等景觀,琳琅滿目,唯妙唯肖,展現出巧奪天工的藝術價值。其中,馬龍山為公園內的特色景點,山頂有座似龍以馬的銅像,象徵馬龍之意,登臨其上可遠眺雲林平原及鎮安宮全景,視野極佳。公園內的石雕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六十太歲星君、十八羅漢崖等景觀,皆以精緻的雕刻技術呈現,成為公園的重點特色。此外,公園內的西湖蘇堤與白堤等景觀,也融合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使整體景觀既具宗教氣息,又富自然美感。

鎮安宮的傳統祭典活動,尤其是「喫飯擔」,更是該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特色。這項習俗源自清代,當時因五股十四莊有溫疫,許多村民不幸喪生,五年千歲起駕說:將在每年元宵節繞境保佑村民平安,由五股十四莊輪流派午餐(飯擔)歡迎,喫完午食後,五年千歲開始環鄉繞境,每戶人家都準備紙錢、水果、牲品等歡迎,五年千歲經過時,開始燒紙錢,繞完境後,再送回鎮安宮。後因照明不足,改為先繞境,下午再開始喫飯擔。在褒忠,每年馬鳴山鎮安宮的五年千歲都會來巡村一次,村裡的人歡迎五年千歲,並慰勞抬轎的人的辛苦,就用飯擔表示。此活動不僅是對五年千歲的敬拜,更是對平安的祈求,不論貧富皆全心投入,成為鄉民共同參與的盛事。

鎮安宮的香火鼎盛,每年農曆十月二十九日的總合祭祀,是該廟最隆重的活動之一。祭典期間,村民會準備豐盛的祭品,並舉行隆重的儀式,祈求五府王爺保佑全村平安。此外,每五年舉行一次的建醮大祭典,更是整個褒忠鄉的盛事,吸引大量信眾參與,展現出鎮安宮在地方信仰中的核心地位。

除了宗教活動,鎮安宮的景觀與文化價值也吸引許多遊客前來參觀。鎮安宮的建築與庭園設計,融合了傳統與現代的美感,使其成為雲林縣重要的文化景點。公園內的景觀與歷史遺跡,也為遊客提供了一處休閒與觀光的勝地。此外,鎮安宮周邊的馬鳴山地形,因特殊的自然景觀與歷史背景,也成為遊客探訪的重點。

總體而言,馬鳴山鎮安宮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文化與歷史的載體。其歷史淵源、建築特色、傳統祭典與周邊景觀,共同構成了一處獨特的文化景觀,值得人們深入探索與珍惜。

附近的景點
五年千歲公園
鄧麗君出生地文化園區
馬山厝永安宮二太子廟
蔡秋桐文學館
月光下友善農場
麥寮拱範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