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故事館位於虎尾鎮,原為日治時期的虎尾郡守官邸,後來轉型為文化空間,展現雲林歷史與藝術。館內保留紅磚結構與拱窗設計,並設有歷史長廊、互動學習區與文化創意空間,展示地方文物與藝術創作。周邊還有虎尾郡役所、合同廳舍等歷史建築,共同構成虎尾文化景觀。雲林故事館不僅保存歷史記憶,也推動文化活動與地方發展,成為雲林縣重要的文化場域。
雲林故事館是位於雲林縣虎尾鎮的一座文化空間,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皆源自日治時期的行政設施,經過現代轉型後,成為展現地方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域。這座建築不僅是虎尾鎮的象徵,也串聯著雲林縣的歷史記憶與藝術發展,其空間設計與展覽內容,反映了地方文化與時代變遷的深層次連結。
雲林故事館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的「虎尾郡守官邸」。1912年,日本殖民政府在虎尾鎮設立「虎尾郡役所」,作為管理雲林縣南部地區的行政中心。隨後,「虎尾郡守官邸」於1920年代興建,作為郡守的居住與工作空間。這座建築融合了當時的西洋風格與本土元素,其紅磚結構、拱形窗戶與庭院設計,展現了日治時期在臺灣的建築特色。1945年戰後,這座官邸由臺灣省政府轉為縣政府使用,並改名為「雲林縣政府虎尾分局」,成為地方行政的中心。然而,隨著時代演進,這座建築的機能逐漸轉型,並在1990年代後期因都市發展需求而被重新評估,最終成為文化保存與再利用的對象。
雲林故事館的空間設計保留了原官邸的建築特色,並透過現代化的展覽空間與互動設計,使其成為一個活化的文化場域。館內的展覽主題主要涵蓋地方歷史、文化記憶、藝術創作與社區發展,透過文物陳列、影像資料、互動展項與主題展覽,呈現雲林縣,尤其是虎尾鎮的歷史軌跡與社會變遷。例如,展覽中會展示日治時期的行政文件、戰後的鄉土運動文獻、地方誌書、攝影資料,以及當代藝術家對地方文化的再詮釋作品,這些展品共同構築出雲林縣的歷史畫面。
雲林故事館的建築本身即成為展覽的重點。其紅磚結構與拱形窗戶,保留了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而內部的空間則經過重新規劃,以適應展覽需求。館內設有「歷史長廊」,透過時間軸的方式,展示虎尾鎮從日治時期到戰後的歷史發展。此外,館內還設有「文化創意空間」,供訪客參觀、舉辦展覽或進行文化活動,並設有「互動學習區」,透過數位科技與實體展品的結合,讓訪客更深入理解地方文化。
雲林故事館的周邊環境也與其文化價值密切相關。其地理位置鄰近虎尾郡役所(現為雲林布袋戲館)、虎尾合同廳舍、虎尾登記所(雲林記憶COOL)等歷史建築,這些設施與故事館共同構成虎尾鎮的文化景觀。例如,虎尾郡役所的建築風格與故事館相似,皆為紅磚結構,而虎尾合同廳舍則是日治時期的行政建築,與故事館共同展現雲林縣的歷史面貌。此外,虎尾鎮的「同心公園」與「虎尾鐵橋」等景點,也與故事館形成互動關係,成為訪客遊覽雲林縣文化時的重要路線。
雲林故事館的展覽內容亦與地方文化有著深層次的連結。例如,展覽中會展示虎尾鎮的歷史人物、地方誌書、鄉土運動的紀錄,以及當代藝術家對地方文化的再詮釋。其中,「布袋戲文化」是雲林縣的重要文化資產,而故事館內的「雲林布袋戲館」與「雲林故事館」共同展現布袋戲的歷史與藝術價值。此外,故事館還會舉辦與地方文化相關的活動,如歷史講座、文化研討會、藝術展覽等,這些活動不僅吸引本地居民參與,也吸引外地遊客來訪,促進雲林縣文化發展。
雲林故事館的空間設計與展覽內容,也反映了雲林縣文化保存的議題。例如,展覽中會討論地方文人、鄉土運動、文化資產保存等議題,並透過展覽與活動,引導觀眾思考地方文化的價值與未來發展。此外,故事館也與雲林縣的其他文化機構合作,如「雲林記憶COOL」、「虎尾湧翠閣」等,共同推動地方文化保存與再利用。
總體而言,雲林故事館不僅是虎尾鎮的歷史記憶載體,也是一個活化的文化場域,其空間設計與展覽內容,展現了雲林縣的文化特色與歷史價值。透過這座建築與展覽,觀眾可以深入瞭解雲林縣的歷史軌跡與文化發展,並感受到地方文化與現代社會的互動關係。雲林故事館的設立,不僅保存了歷史記憶,也為雲林縣的文化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空間與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