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豐喜紀念圖書館位於雲林縣口湖鄉,建築以船型設計為主軸,象徵鄭豐喜不屈不撓的精神。設計靈感來自他的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與稻田、馬路和諧融合,呼應「知識如船」的寓意。館內空間功能齊全,包括兒童與成人閱覽區、視障室、數位閱讀區與展覽空間,並定期舉辦主題展覽。圖書館也融入環保與節能設計,成為社區文化與教育的重要中心,持續傳承鄭豐喜的精神與價值。
鄭豐喜紀念圖書館坐落在雲林縣口湖鄉,其建築外觀以船型設計為主軸,不僅是當地重要的文化地標,更象徵著鄭豐喜先生不屈不撓的奮鬥精神。這座圖書館的設計靈感來自於鄭豐喜的自傳《汪洋中的一條船》,書中描寫他以破船之姿衝向大海的意象,與圖書館的船形屋頂完美契合,成為連接文學精神與現實生活的橋樑。整座建築矗立在稻田與馬路之間,與周遭自然環境形成和諧的對話,展現出「知識如船,載載知識與希望」的深層寓意。
圖書館的主體建築採用斜背式船型屋頂,屋頂的曲線設計不僅具有視覺上的美感,更暗喻著鄭豐喜先生在面對身體缺陷與生命挑戰時,仍堅持向著理想前進的堅定信念。船形結構的設計,讓圖書館在風雨中依然保持穩定,象徵著知識的傳承與文化的精神永恆不變。屋頂的顏色與材料經過精心選擇,與周圍稻田的綠色調和,使整座建築在遠處望去宛如一葉浮於田野之上的帆船,呼應著「乘載知識與希望」的主題。
圖書館的外牆採用簡約的石材與水泥結合設計,展現出質樸的質感,與周遭自然環境形成對比。入口處的設計則融入中式園林元素,例如石階、竹籬與傳統建築紋理,使整座建築在現代與傳統之間取得平衡。這種設計不僅體現出對地方文脈的尊重,也展現出圖書館作為文化空間的多功能性,既屬於現代社會的公共場域,也與傳統鄉土文化產生共鳴。
圖書館的內部空間則以功能性與舒適性為首要考量。主體建築內分為多個區域,包括兒童圖書室、成人閱覽區、視障室、數位閱讀區與展覽空間。其中,兒童圖書室的設計特別注重兒童的成長需求,書架的排列與書籍的選擇均以符合兒童認知發展為原則,並設有互動式讀書角與戶外閱讀區,讓孩子在遊戲與閱讀中培養閱讀習慣。成人閱覽區則提供舒適的座椅與充足的自然光線,使讀者能在靜謐的環境中深入思考。
視障室的設計體現出對特殊族羣的關懷,室內設有觸覺書籍、盲文圖書與專屬閱讀椅,並配有導讀服務,讓視障讀者也能享受閱讀的樂趣。數位閱讀區則整合了數位設備與線上資源,提供讀者更廣泛的知識獲取管道,並設有互動螢幕與電子書閱讀器,讓傳統書籍與數位資源得以融合。
圖書館的展覽空間則定期舉辦與鄭豐喜相關的主題展覽,例如他的生平事蹟、文學創作、義肢與書籍的歷史背景等。展覽內容不僅僅是對歷史的回顧,更透過視覺與觸覺的結合,讓觀眾能夠更深入理解鄭豐喜的精神與價值。展覽空間的設計也融入了船形元素,例如展牆的設計與展架的結構,均以船的形狀為靈感,強化展覽的主題性。
圖書館的周邊環境也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建築所在的口湖鄉,是雲林縣西南沿海的重要鄉鎮,擁有豐富的自然與人文資源。圖書館所在的湖東村,周圍是稻田與田野,與圖書館的船形設計相呼應,展現出「知識如船,載載知識與希望」的意象。圖書館的馬路與田野之間,也成為市民與遊客休閒與閱讀的場域,讓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中心。
圖書館的歷史背景則源於鄭豐喜先生對教育與文化事業的貢獻。鄭豐喜先生在年輕時便展現出不屈不撓的精神,面對身體缺陷與生命挑戰,仍堅持追求知識與理想。他大學畢業後回鄉任教,並在教學與服務中發揮影響力。然而,他的人生卻在三十一歲時因肝癌過世,留下深刻的遺憾。他的遺孀吳繼釗女士為了完成先生的遺願,成立「鄭豐喜文教基金會」,並在口湖鄉籌建紀念圖書館,以紀念他對教育與文化事業的貢獻。
圖書館的建成,不僅是對鄭豐喜先生個人精神的致敬,也是對口湖鄉教育與文化事業的回饋。圖書館的建立,讓口湖鄉的居民得以擁有更完善的閱讀資源與文化空間,也讓鄭豐喜的精神得以在社區中延續。圖書館的運作也與地方社區產生緊密的連結,例如定期舉辦閱讀活動、文化講座與書展,讓圖書館成為社區文化生活的中心。
圖書館的設計與運作,也體現出對環境與社會的責任。圖書館的建造過程採用環保材料與節能技術,並在設計上考慮到對周遭生態的影響。圖書館的周邊環境也成為市民與遊客休閒與閱讀的場域,讓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載體,也成為社區文化活動的中心。
總體而言,鄭豐喜紀念圖書館的設計與運作,體現出對知識、文化與社區的尊重與關懷。圖書館的船形設計與周遭環境的融合,展現出對自然與人文的尊重,而圖書館的內部空間與功能設計,則展現出對不同族羣與需求的關懷。這座圖書館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文化與精神的象徵,讓鄭豐喜的精神得以在社區中延續,並成為口湖鄉重要的文化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