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

順天宮位於雲林水林鄉,是結合傳統信仰與藝術的廟宇,有三川殿、正殿、後殿等建築,融入彩繪、交趾陶等工藝。三川殿有雙龍護三仙、將軍乘龍像等精緻裝飾,正殿供奉媽祖,後殿有四大天王陶像,鐘鼓樓則是祈禱的重要場所。此外,順天宮還有百年習俗「射火馬」,象徵驅災解厄,展現廟宇在文化與信仰上的獨特價值。

水林鄉蕃薯厝順天宮座落於雲林縣水林鄉蕃薯村,為一處融合傳統信仰與民間藝術的信仰中心。整座廟宇以三川殿、正殿、後殿、鐘鼓樓等建築構成,結合南方建築風格與彩繪、交趾陶、剪黏等傳統工藝,形成獨特的藝術景觀。從入口處開始,沿著蜿蜒的巷道步入廟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三川殿的屋簷與正脊,其建築造型與裝飾細節,展現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三川殿為順天宮的前殿,其正脊脊背上設有雙龍護三仙交趾像,這組裝飾以黃金釉彩施以彩繪,龍身彎曲流暢,龍角華麗,神態威嚴,象徵著對神明的敬仰與保護。三仙像中,祿仙位居中央,高於左右兩仙,與其他廟宇的三仙排列方式不同,顯示出順天宮在神明崇拜與建築佈置上的獨特風格。三川殿兩側為祈求吉慶的將軍乘龍像,兩將身背四營帥旗,頭戴盔甲,表情英勇威武,擔任護衛道場的重責大任。這些陶像的釉彩在陽光照射下更顯神采奕奕,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技術。

三川殿屋簷下的燕脊下方設有印鬥,為秦瓊與尉遲敬德這組民間常見的門神組合,他們以高處護持道場,象徵著對神明的守護。正脊兩道規帶前方的牌頭則非常見的武場戲齣,而是兩組眾仙朝賀的特殊裝飾,展現出廟宇在藝術表現上的創新與巧思。兩側過水門的簷上脊背則以「天官賜福」為題,寓意著對神明的敬仰與祈求。

三川殿兩側的過水門為廟宇的入口,其簷下設有「憨番扛厝角」的裝飾,兩位濃眉大眼的力士作勢扛起屋簷,這組題材常見於雲嘉南地區的廟宇,象徵著對建築的保護與對神明的敬仰。過水門的簷下設有「仙人飲鶴」的彩繪,典出周靈王的太子晉,又稱王子喬於飲鶴池登仙之故,兩側詞題為「道濟天下」與「周知萬物」,寓意著對神明的敬仰與對世界的關懷。

三川殿正面的封簷板設有「仙人飲鶴」的彩繪,其色彩絢麗,人物神態生動,展現出廟宇在彩繪藝術上的巧思。外側墀頭的交趾像構圖較為簡單,各有兩位人物,雖然難以看出其故事性,但展現出廟宇在交趾陶藝術上的精緻與細膩。

三川殿後方為正殿,其屋簷下設有「雙重屋簷下的吊筒豎材」,以八仙人物為主角,透過人物的互動,勾勒出八位神仙不同的人物性格。這些豎材的漆上得過重,使得雕刻的細膩度受到掩蓋,有些可惜。然而,其主題仍展現出廟宇在民間藝術上的巧思。

正殿內設有媽祖神像,其神像莊嚴威武,周圍設有許多神將與神像,展現出順天宮在媽祖信仰上的重要地位。正殿兩側設有「宮燈吊筒」,其設計精緻,展現出廟宇在照明與裝飾上的巧思。

正殿後方為後殿,其屋簷下設有「四大天王陶像」,四天王冑甲上的剪黏繁複華麗,表情威武,手中分持不同的法器,展現出廟宇在佛教藝術上的精緻與細膩。後殿內設有佛像與神像,展現出順天宮在佛教信仰上的重要地位。

後殿後方為鐘鼓樓,其建築風格與正殿相呼應,展現出順天宮在建築藝術上的統一性。鐘鼓樓內設有鐘與鼓,為信徒提供祈禱與儀式用的工具,展現出順天宮在宗教活動上的重要地位。

順天宮的建築結構與裝飾藝術,展現出其在歷史與文化上的重要地位。從三川殿的屋簷與正脊,到正殿的媽祖神像與後殿的佛像,每一處都展現出順天宮在民間信仰與藝術上的獨特風格。這座廟宇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雲林縣文化與藝術的重要代表。

此外,順天宮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也值得關注。順天宮的「射火馬」百年習俗,為當地獨特的傳統民俗,其起源可追溯至清嘉慶年間,地方瘟疫肆虐,民間透過宗教祈求神明送走瘟疫,火馬是以竹子與紙編製而成的「紙紮馬」,腹部與底座置放大批沖天炮,施放前先謝神再移至廟埕點燃沖天炮,儀式結束,火馬一併火化,象徵驅災解厄及酬謝神恩,是順天宮特有的元宵科儀風俗。這項習俗在1965至2015年間曾失傳近半世紀,10年前恢復,是地方宗教盛事,展現出順天宮在文化傳承上的重要地位。

順天宮的建築與藝術,不僅展現出其在歷史與文化上的重要地位,也展現出其在民間信仰與藝術上的獨特風格。這座廟宇,是雲林縣文化與藝術的重要代表,也是地方信仰與傳統的象徵。

附近的景點
塭底賞鳥區
憨吉秘塘
好蝦冏男社
鄭豐喜故居
蔦松客棧
李萬居在地精神啟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