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寮風力發電站位於雲林縣麥寮鄉,靠近濁水溪出海口,風力資源豐富,是台灣重要的風電場之一。由台電規劃,漢翔航空興建,這裡風速穩定,適合發電。麥寮風電分兩期建設,總裝置容量達46MW,每年可發電約1.5億度。風機採用丹麥技術,運轉穩定,並注重生態保護,如監測鳥類與蝙蝠。麥寮風電不僅推動台灣再生能源發展,也讓能源結構更多元、環保。
麥寮風力發電站位於臺灣雲林縣麥寮鄉,處於臺灣西部沿海地區,鄰近濁水溪出海口,其地理位置具有特殊的自然條件與風力資源優勢。該風力發電站由臺灣電力公司規劃興建,並由漢翔航空工業公司承攬工程,是臺灣風力發電發展的重要標誌之一。其所在區域不僅擁有穩定的風力資源,也因地形與氣候因素,成為臺灣風電開發的關鍵區域之一。以下將從地理位置、風力資源、建設過程與環境效益等方面,介紹麥寮風力發電站的特色與重要性。
首先,麥寮風力發電站的地理位置處於臺灣西部沿海,具體而言,其風力發電機組設置在麥寮鄉的濁水溪出海口北堤防風林區。該地屬於臺灣西部沿海的風能開發重點區域,其風力資源的穩定性與強度,使得這裡成為臺灣風電開發的理想場地。濁水溪出海口的地形特點,使得該區域在季風影響下,風速較為穩定,且風向多變,有利於風力發電的運轉。此外,麥寮鄉位於臺灣西部沿海,周圍地形多為平原與丘陵,且距離臺灣海峽較近,使得該區域的風力資源更為豐富。這種地理位置的優勢,使得麥寮風力發電站成為臺灣風電開發的代表性工程之一。
其次,麥寮風力發電站的風力資源具有顯著的優勢。根據氣候與風力數據,臺灣西部沿海地區的風力資源在冬季由東北季風帶來豐富的風資源,夏季則由西南氣流與颱風帶來的氣流,使得該區域的風力資源全年穩定。麥寮鄉的風力資源品質極佳,適合大型風場的開發。根據臺灣電力公司的資料,該風力發電站的風力發電量達46,000KW,其中第一期工程於2009年完工,設置15部單機容量為2,000KW的風力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為30MW;第二期工程於2010年完工,設置8部單機容量為2,000KW的風力發電機組,總裝置容量為16MW。這兩期工程的總裝置容量為46MW,是臺灣風力發電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再者,麥寮風力發電站的建設過程與技術發展,也反映了臺灣風電產業的進步。該風力發電站的風力發電機組採用丹麥Vestas公司生產的V80/2000型風力機,這種風力機具有高效率與穩定性,能有效轉換風能為電能。該風力機的設計考量包括抗風浪能力、噪音控制與環境保護,使其在風力資源豐富的麥寮鄉得以穩定運轉。此外,該風力發電站的建設過程也注重環境保護,例如在施工階段進行鳥類與蝙蝠的監測調查,以確保風電開發對生態環境的影響最小化。根據臺灣電力公司的資料,該風力發電站的風力發電機組範圍內,實施了兩年的鳥類與蝙蝠監測調查,期間未發現因風機營運造成鳥類或蝙蝠停棲覓食的異常現象,顯示該風力發電站的環境影響控制措施有效。
此外,麥寮風力發電站的地理位置與風力資源,也使其成為臺灣風電開發的重要參考案例。該風力發電站所在的麥寮鄉,與其南邊的四湖鄉均有臺灣電力公司的既設風力發電場,這表明麥寮鄉的風力資源品質極佳,適合大型風場的開發。麥寮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不僅對臺灣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有重要貢獻,也為臺灣的風電產業提供了技術與經驗的積累。此外,該風力發電站的運轉,也對臺灣的能源結構產生了積極影響,使得臺灣的能源供應更加多元化,並減少了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最後,麥寮風力發電站的地理位置與風力資源,也使其成為臺灣風電產業的代表案例之一。該風力發電站的建設,不僅體現了臺灣在風電開發方面的技術能力,也展現了臺灣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的決心。麥寮風力發電站的風力發電量達46,000KW,每年可提供約1.5億度的電力,這對臺灣的能源供應具有重要意義。此外,該風力發電站的運轉,也對臺灣的環境保護與氣候變遷緩解產生了積極影響,使得臺灣的能源發展更加環保與可持續。
總結而言,麥寮風力發電站位於臺灣雲林縣麥寮鄉,處於臺灣西部沿海的風能開發重點區域,其地理位置具有穩定的風力資源與優越的自然條件。該風力發電站的建設過程與技術發展,反映了臺灣在風電產業的進步,而其運轉效益也對臺灣的能源結構與環境保護產生了積極影響。麥寮風力發電站的地理位置與風力資源,不僅是臺灣風電開發的重要案例,也展現了臺灣在可再生能源發展上的決心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