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六車站

斗六車站位於雲林縣斗六市,是環島鐵路中唯一不以縣名命名的車站,兼具歷史與現代特色。車站內的水果座椅與古坑休息區的黃金風鈴木,展現了在地文化與自然美景的結合,成為觀光熱點。車站歷史可追溯至1904年,經歷多次改建,現為一等站,未來還計畫高架化。車站設計融合功能性與藝術性,水果座椅由雕塑家創作,造型逼真,深受遊客喜愛。古坑休息區的黃金風鈴木則是自然與歷史的結合點,吸引許多旅客前來拍照。斗六車站不僅是交通節點,更是歷史、藝術與自然的縮影,值得深入探索。

斗六車站位於臺灣雲林縣斗六市,是環島鐵路唯一穿越縣府都市卻不以縣名「雲林」命名的車站,兼具歷史深度與現代特色。車站本身不僅是鐵路交通的重要節點,更因獨特的設計與周邊景點,成為遊客必訪的觀光地。其最具代表性的特色,當然是車站內的水果座椅與古坑休息區的黃金風鈴木,這兩處不僅展現了臺灣在地文化與自然美景的結合,也讓斗六車站成為鐵路與生態旅遊的經典案例。

斗六車站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治37年(1904年),當時因鐵路建設需要而興建,原名為「斗六驛」。車站經歷多次改建與升級,從最初的木造站房到現代化跨站式站房,期間曾因嘉南大地震(1940年)損毀,後於1941年重建完成。1990年代後,車站進一步改為跨站式設計,購票大廳與月臺設施更為完善。2006年底,舊站房拆除後,新站房以鋼骨結構建成,並於2008年正式啟用。這座車站現為一等站,未來更計畫改為高架化車站,展現其在鐵路發展中的重要地位。

車站的結構設計融合了功能性與藝術性。現今車站為跨站式建築,二樓大廳設有無障礙電梯與候車區,月臺配置為兩座島式月臺,並設有自動售票機與資訊顯示屏。月臺的運行規則因應列車班次需求,如1月臺多用於逆行列車,而2A、2B月臺則分為不同方向的運行。然而,車站的最令人印象深刻之處,並非其技術性設施,而是其獨特的「水果座椅」與周邊景點。

水果座椅是斗六車站最具代表性的特色景點。這項設計於2011年設立,由當地知名雕塑家Winnie(王文彬)創作,將斗六周邊著名水果改造成大型藝術座椅,包括楊桃、柳丁、文旦、木瓜等。這些座椅不僅造型逼真,連果肉、種子、果皮的細節都精心雕琢,甚至有些座椅還附有小鳥覓食的設計,增添趣味性。例如,一處剖開的楊桃座椅,因未飄出果香,讓遊客不禁遐想若能切開品嚐的畫面;另一處柳丁座椅雖有部分漆面剝落,但仍展現出濃厚的在地文化氣息。這些座椅不僅是旅客候車時的休憩空間,更成為拍照打卡的熱門地點,許多遊客會在此與座椅合影,或將座椅作為背景拍攝,展現臺灣鐵路與藝術結合的獨特魅力。

除了水果座椅,斗六車站周邊的古坑休息區也值得遊客親自到訪。這處位於車站附近,是1980年代由鐵路管理局興建的休息站,現為自然景觀與人文歷史的結合點。古坑休息區以黃金風鈴木為主軸,這種植物因花序形似風鈴而得名,花期約為1週,花色為金黃色,與洋紅風鈴木的花期不同,因此在斗六地區較為罕見。2012年,遊客在斗六車站附近偶遇盛開的黃金風鈴木,成為許多旅人拍照的熱門地點。這處景點不僅展現自然生態的美感,也讓遊客感受到斗六地區與鐵路歷史的深厚連結。

斗六車站的周邊景觀與交通也值得關注。車站位於斗六市心,周圍有許多歷史建築與文化地標,如斗六老街、斗六文化中心等。此外,車站與古坑休息區的距離不遠,遊客可搭乘公車或自備車輛前往。車站本身也提供資訊服務,旅客可透過車站的資訊顯示屏查詢列車時刻表,或向站務人員詢問周邊景點。對於喜歡自然與鐵路文化的遊客來說,斗六車站不僅是交通中轉站,更是一個融合歷史、藝術與自然的觀光熱點。

總體而言,斗六車站的特色在於其獨特的設計與周邊景點的結合。水果座椅與黃金風鈴木的設置,不僅展現臺灣在地文化與自然美景的結合,也讓這座車站成為鐵路與生態旅遊的經典案例。無論是鐵路愛好者、藝術家,或是喜歡自然景觀的遊客,都能在斗六車站找到屬於自己的觀光體驗。這座車站的歷史與現今的設計,正是臺灣鐵路與文化發展的縮影,值得深入探索與體驗。

附近的景點
中華機車出租行(斗六租車)
斗六圓環
太平老街
斗六雲中街生活聚落
斗六福德宮
紙農書院-染織紙手創聚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