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林縣口湖鄉的萬善同歸塚,是臺灣少數以海難為背景的歷史遺跡,起源於1862年的海嘯災變。當時風暴與海流異常,導致金湖港沿岸居民與船隻遭難,村民將亡魂骨灰集中埋於下寮山地,形成塚羣。如今被列為古蹟,成為研究海難歷史與民間信仰的重要資產。塚群規模約三百座,形狀不一,數量難以統計,有傳說稱‘數到一百又跳到五百’,稱為‘塚數無定’。每年農曆六月七、八日,當地會舉辦祭典,包含‘牽水’儀式,以水車運水至塚坑,象徵引導亡靈安息,展現對自然與生命的敬畏。
口湖下寮萬善同歸塚位於雲林縣口湖鄉,是臺灣少數以海難為背景的歷史遺跡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862年(同治元年)發生的「海嘯災變」。當時,因風暴與海流變異,導致金湖港沿岸的居民與船隻遭難,許多亡魂未能安葬,最終由村民集體將骨灰埋於下寮一帶的山地,形成這座特殊的塚羣。如今,這座塚羣被納入雲林縣古蹟範圍,成為研究臺灣海難歷史與民間信仰的重要文化資產。其特殊的歷史背景與神祕的數字謎題,使其成為口湖鄉最具代表性的歷史遺跡之一。
萬善同歸塚的地理位置處於口湖鄉下寮與蚶仔寮之間,靠近昔日的金湖港遺址。該地區地勢較為平坦,四周環繞著低矮的丘陵與稻田,與近處的萬善祠(位於金湖地區)相距約三公里。由於歷史記載的不完整,塚羣的具體範圍與分佈至今仍難以準確界定,但根據地方居民的說法,塚羣的規模約為三百座小型塚坑,每座塚坑的形狀與大小均不相同,部分塚坑僅能容納幾具骨灰,而有些則可能包含多具遺骸。這種不規則的分佈方式,使得當地居民在 attempting 要數清塚數時,總是得到不同的結果,甚至有老人說「數到一百,又會跳到五百」,這種現象在地方被稱為「塚數無定」,成為口湖鄉的傳說之一。
萬善同歸塚的歷史與海嘯災變的關聯,始於1862年發生的「海嘯」。根據《雲林縣志》與地方口述歷史記載,當時金湖港因風暴與海流變異,導致沿岸的居民與船隻遭難,許多亡魂未能安葬,最終由村民集體將骨灰埋於下寮一帶的山地,形成這座特殊的塚羣。由於當時的記載不完整,加上時間久遠,至今仍無確切的歷史文獻能明確指出「海嘯」的具體經過與受災人數,但根據地方居民的說法,當時的災變導致至少數百人喪生,而這些亡魂的骨灰被集中於下寮一帶,形成「萬善同歸」的意象。這種以「萬善」為名的塚羣,象徵著所有亡靈皆歸於一處,與臺灣其他墓地的「共葬」傳統有所不同,更強調對海難亡魂的緬懷與追思。
萬善同歸塚的結構與規模,與其歷史背景密切相關。根據地方居民的說法,塚羣的分佈主要集中在下寮與蚶仔寮之間的山地,部分塚坑的形狀呈圓形或橢圓形,部分則為長方形,有些甚至與自然地形結合,形成類似「墓碑」的結構。由於塚坑的規模較小,且分佈零散,因此在實際數量上難以準確統計。這種現象在地方被稱為「塚數無定」,有老人說「數到一百,又會跳到五百」,這種說法可能與歷史記載的不完整有關,也可能與塚坑的分佈與時間久遠有關。此外,部分塚坑的表面覆蓋著青苔與雜草,部分則因長期風化而顯得破敗,但整體而言,塚羣的保存狀態相當完整,成為研究臺灣海難歷史與民間信仰的重要實證。
萬善同歸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與口湖鄉的祭典活動密切相關。每年農曆六月七、八日,口湖鄉的萬善祠與金湖萬善爺廟會舉辦盛大祭典,以緬懷當年罹難的先人。其中,「牽水(車藏)」儀式是這項祭典的重點,也是臺灣少見的水難民俗祭儀。根據地方傳說,「牽水」的來源與1862年的海嘯災變有關,當時的災變導致許多亡魂無法安葬,因此村民在祭典時會以水車運水至塚羣,象徵將亡魂「牽回」至安葬地。這種儀式除了表現對海難亡魂的追思,也象徵著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對生命的尊重。
「牽水」儀式通常在祭典的前一晚開始,由地方的長者與年輕人組成的「牽水隊」,將水車運至塚羣附近,並以水車運水至塚坑,水車的運轉聲與水聲,被認為能為亡靈帶來安寧。此外,祭典期間還會有「祭水」儀式,即將清水倒入塚坑,象徵為亡靈祈求平安。這種儀式雖然看似簡單,但卻蘊含著深厚的民間信仰,反映出口湖鄉居民對海難歷史的記憶與對亡靈的緬懷。
萬善同歸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與口湖鄉的信仰傳統密切相關。根據地方傳說,萬善同歸塚的建立,是為了讓所有因海難而亡的先人得以安息,因此在祭典期間,村民會以各種方式緬懷這些亡魂,例如燃放鞭炮、獻上香火、吟唱古謠等。此外,有些村民會在祭典期間前往塚羣,為亡靈祈求平安,這種行為被稱為「祭塚」,是口湖鄉獨特的民間習俗之一。
萬善同্য同歸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與臺灣的海難歷史與民間信仰有著深刻的關聯。在臺灣的歷史中,海難事故頻繁發生,例如1885年的「基隆海難」、1947年的「鹿港海難」等,這些事件都對臺灣的歷史與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萬善同歸塚的建立,正是臺灣民間對海難亡魂的追思與緬懷的體現,也反映出臺灣人對自然力量的敬畏與對生命的尊重。
萬善同歸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與口湖鄉的經濟與社會發展有著密切的關聯。在過去,口湖鄉是臺灣重要的漁港與貿易中心,而萬善同歸塚的建立,正是這段歷史的見證。如今,萬善同歸塚已成為口湖鄉的重要文化資產,不僅是研究臺灣海難歷史的重要實證,也是地方居民緬懷祖先、傳承文化的重要場所。
萬善同歸塚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與臺灣的民間信仰有著密切的關聯。在臺灣,民間信仰與歷史記載往往交織在一起,萬善同歸塚的建立,正是這種信仰的體現。在這座塚羣中,不僅有歷史的記憶,也有對亡靈的緬懷,這種文化價值,使得萬善同歸塚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資產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