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翠閣

湧翠閣在雲林虎尾,是日治時期的歷史建築,現在也結合藝術創新,成為文化地標。建築有木構、紅磚與木雕,內部有日式紋樣和傳統家具,庭院設計自然。它曾是高級招待所,後來荒廢,2015年修復後開放。現在由藝術協會經營,舉辦藝術活動,還結合周邊古蹟,讓遊客體驗虎尾歷史。開放時間和費用也相當合理,讓更多人能來參觀。

湧翠閣位於臺灣雲林縣虎尾鎮水源路,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底蘊與藝術價值的古蹟建築。它不僅是日治時期的重要歷史遺蹟,更在當代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作爲虎尾鎮內保存最爲完整的日式建築之一,湧翠閣的建築風格、歷史背景以及與藝術創作的結合,使其成爲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文化地標。

從外觀來看,湧翠閣的建築風格體現了日治時期臺灣的建築特色。其主體結構爲木構建築,屋頂採用傳統的斜坡式設計,屋檐部分則以精緻的木雕裝飾,展現出當時工匠的高超技藝。建築的立面設計簡潔而莊重,紅磚與木材的結合既保留了日式建築的簡約美感,又融入了本土的建築元素。整個建築羣佈局有序,包括主屋、廂房、庭院等部分,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活空間。這種設計不僅符合當時的居住需求,也展現了日治時期對空間利用的智慧。

走進湧翠閣,內部的結構同樣令人印象深刻。主屋的內部空間寬敞明亮,牆面裝飾着傳統的日式紋樣,這些紋樣不僅具有裝飾性,還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寓意。建築內部的木製傢俱和裝飾品,均保留了日治時期的時代特徵,使得整個空間充滿了歷史的厚重感。此外,建築內的庭院設計巧妙,綠植與石材的搭配,爲整個空間增添了自然的氣息。

湧翠閣的歷史背景可以追溯到1939年,當時它被建造爲一座高級招待所,用於接待官方和軍方賓客。在日治時期,湧翠閣不僅是政府官員的住所,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然而,隨着時代的變遷,這座建築一度被荒廢,直到2015年經過修繕後,才重新開放給公衆。修繕過程中,當地政府和文化機構投入了大量資金和精力,力求在保留原建築風貌的同時,使其能夠適應現代的需求。

在文化傳承方面,湧翠閣的修復和再利用,體現了對歷史遺產的尊重與保護。2017年,臺灣藝術發展協會接手後,將湧翠閣定位爲文化古蹟,而非單純的咖啡店或文創空間。這種定位使得湧翠閣不僅保留了原有的建築特色,還融入了現代藝術元素,使其成爲兼具歷史價值與藝術魅力的場所。例如,駐村藝術家劉衣傑以“紋身”爲主題,結合膠彩與潑墨畫出湧翠閣的種種聲音,通過藝術創作重新詮釋了這座建築的歷史故事。

湧翠閣的周邊環境也爲其增添了獨特的魅力。它鄰近八角水塔、自來水廠、虎尾鎮立體體育場、大崙腳公園等古蹟及藝文空間,形成了一個豐富的文化景觀。這些周邊景點與湧翠閣的結合,使得遊客在參觀湧翠閣的同時,也能感受到虎尾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在開放時間方面,湧翠閣的運營時間安排得較爲合理,既考慮到了遊客的便利性,也兼顧了建築的維護需求。平日的開放時間從下午14:00到18:00,而假日則從上午11:00到18:00。這種安排使得遊客可以在工作日的下午或週末的上午前來參觀,既不會影響到建築的維護,也能讓遊客有足夠的時間欣賞建築的細節。

在費用方面,湧翠閣的入閣文化景觀維護費爲100元(雲林縣民50元),這一費用不僅用於建築的維護,也支持了相關的文化活動。此外,每月第三週的星期六,虎尾鎮居民可以免費入內參觀,這一政策使得更多居民能夠接觸到這座歷史建築,增強了社區的文化認同感。

湧翠閣的建築特色和文化價值,使其成爲臺灣重要的歷史遺蹟之一。它不僅見證了日治時期的社會變遷,也展現了臺灣在文化傳承與藝術創新方面的努力。通過修繕和再利用,湧翠閣不僅保留了原有的歷史風貌,還爲現代人提供了一個瞭解歷史、感受文化的機會。無論是對歷史愛好者,還是對藝術創作感興趣的遊客,湧翠閣都是一處值得一遊的場所。

附近的景點
雲林故事館
雲林布袋戲館(開放日期請見粉絲專頁)
福民老街
合同廳舍
虎尾厝沙龍
虎尾天后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