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樟湖國小位於雲林縣古坑鄉,原本是日治時期的學校,現在轉型為結合文化、生態與藝術的社區空間。這裡保留了歷史建築,並加入藍染工藝、自然景觀與在地文化,成為活潑的社區活動中心。校舍經過改造,變成藍染教室與活動場地,周邊還有生態蘭染與茶園,讓居民與遊客體驗傳統工藝與自然之美。這地方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展現社區對文化與生態的重視與珍惜。
舊樟湖國小位於雲林縣古坑鄉,原本是日治時期設立的學校,後因歷史變遷與社區發展,如今已轉型為兼具文化、生態與藝術特色的社區空間。這座舊校區不僅保留了過去的建築遺跡,更融入了藍染工藝、自然景觀與在地文化,成為一個活潑的社區活動中心。從校舍的歷史軌跡到周邊的自然景觀,從藍染工藝的體驗到生態教育的推廣,舊樟湖國小的每一個角落都隱含著故事,也展現出在地社區對文化與自然的珍惜。
舊校區的校舍建築本身便是一段歷史的縮影。日治時期,樟湖社區以種植農作物為主,校舍的設立與興建應與當時的教育需求有關。然而,隨著時代更迭,這座校舍逐漸被遺棄,直到近年因社區發展需要,轉型為藍染基地與社區活動中心。校舍的結構與空間,保留了過去的風貌,但經過重新規劃與改造,成為一個結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教育的空間。例如,舊教室如今被改造成藍染教室,操場旁的牆面則以馬賽克拼貼出藍染意象,這些細節既保留了歷史記憶,也展現出社區對文化傳承的用心。
舊校區的藍染基地是這座空間最具代表性的特色。這裡的藍染工藝結合了在地生態與傳統技藝,成為社區與外界連結的橋樑。藍染的原料主要來自於社區周邊的植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菁」,這一種植物在過去曾是臺灣傳統藍染的常用染料。然而,因外來種植物「小花蔓澤蘭」的入侵,導致生態環境受到破壞,社區居民與學者合作,找到以小花蔓澤蘭作為染料的可行性,發展出「生態蘭染」的工藝。這種做法不僅讓藍染工藝得以延續,也讓社區居民在參與過程之中,重新認識與珍惜周圍的生態環境。
藍染基地的體驗活動,是舊校區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這裡,遊客與社區居民可以親自參與藍染的整個過程,從設計圖案、綑綁布料到染色與晾曬,每一個步驟都充滿創意與耐心。例如,參與者可以使用竹筷、冰棒棍、橡皮筋等簡單的工具,將布料綑綁成不同的圖案,再放入天然染料中浸泡搓揉。這個過程需要多次重複,才能讓布料的顏色穩定呈現,也讓參與者體會到傳統工藝的精緻與耐心。此外,舊校區內的咖啡廳也成為一個舒適的休憩空間,人們可以在這裡品嚐咖啡,同時觀察藍染工藝的進行,感受傳統與現代的交融。
舊校區的自然景觀也是其重要特色之一。周邊的山谷與茶園,為這座空間增添了自然的氛圍。尤其是在週末或假日,人們可以前往山間,遠眺雲嘉平原,感受山間的風景與氣息。例如,舊校區的後山茶園,是社區重要的生態資源,茶園的環境不僅提供了自然的景觀,也讓社區居民有機會參與生態教育與保育活動。此外,山谷中偶爾會出現的黃頭鷺,更是這座空間的生態亮點,它們在天空中飛翔的身影,為這座空間增添了動態的美感。
舊校區的空間設計也展現出對自然與人文的尊重。例如,舊校舍的建築結構雖然經過改造,但保留了原有的風貌,並融入了現代的設計理念。例如,操場旁的馬賽克牆,以藍染的色調為主,既保留了過去的建築記憶,也展現出社區對藍染文化的重視。此外,舊校區的空間規劃也考慮到社區活動的需要,例如,咖啡廳的設置、藍染教室的空間、以及生態教育的展區,都讓這座空間成為一個活潑的社區中心。
舊校區的歷史與現今的結合,也展現出社區對文化與自然的珍惜。例如,舊校舍的結構與空間,雖然經過改造,但保留了過去的風貌,讓人們可以透過這座空間,回憶起過去的教育歷史。同時,舊校區的藍染工藝與生態教育,也讓社區居民在參與過程中,重新認識與珍惜周圍的環境。例如,社區居民在參與藍染活動的同時,也會學習到如何辨識與保護周圍的植物,這種結合傳統與生態的教育方式,讓社區的發展更具永續性。
舊校區的空間不僅是歷史的遺跡,更是一個活潑的社區中心。它結合了傳統工藝、自然景觀與社區活動,成為一個具有文化與生態特色的空間。從舊校舍的結構到藍染工藝的體驗,從自然景觀的美觀到生態教育的推廣,舊樟湖國小的每一個角落都隱含著故事,也展現出在地社區對文化與自然的珍惜。這座空間不僅是過去的回憶,更是未來的希望,它讓人們在這裡感受到歷史的厚重,也體會到自然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