勝嘉商店-育成水耕教育農場

勝嘉商店-育成水耕教育農場位於雲林縣大埤鄉,是台灣少數以水耕技術為主的農場。創辦人徐銘遠與林秀華夫婦經過二十年努力,將水耕技術發展成可自給自足的產業,並結合教育與文化傳承。農場不僅生產乾淨安全的蔬菜,還提供親身體驗的課程,讓遊客學習水耕技術的原理。此外,他們的招牌商品古法麥芽膏,以傳統黑餳法結合水耕技術,品質優良,遠銷海外。農場也注重環境與社區互動,是農業與教育結合的成功典範。

勝嘉商店-育成水耕教育農場位於雲林縣大埤鄉嘉興村,這處場域不僅是臺灣少數以水耕技術為主軸的農場,更以獨特的教育理念和創新農業模式,重新定義了農業與食農教育的結合方式。農場的創始人徐銘遠與林秀華夫婦,從無到有,從摸索到成功,用二十年的時間將原本只是作為農田補充的水耕技術,發展成可自我 sustenance 的產業,更延伸出結合農業、教育與文化傳承的多元價值。這處場域不僅是農業的實驗場,更是連結土地、人與自然的教育基地,讓遊客在親身體驗中理解水耕技術的精妙,也感受農業的深遠意義。

農場的歷史與經營理念,源於徐銘遠與林秀華對農業的熱愛與堅持。徐銘遠年輕時曾從事營造業,但對農業的憧憬始於他對土地的直覺感受。24歲那年,他貸款蓋農場,卻因缺乏經驗,初學水耕時遇到許多困難,不僅無法掌握水溶氧、微量元素等技術要點,更因市場不熟悉而導致農場陷入經營困境。他曾形容這段時間是「陷進一個坑」,但正是這段苦難的歷程,讓他逐漸理解水耕技術的精髓,並開始思考如何將農業與教育結合,讓農業不僅是生產糧食,更成為傳承知識與文化的重要載具。

經過多年的摸索與實驗,徐銘遠與林秀華逐步掌握水耕技術的核心要點。他們發現,傳統土耕雖然有其優勢,但受限於土壤條件與環境因素,難以穩定產出。而水耕技術則能透過控制水質、養分與光照,讓作物在更穩定的環境中生長,這使得他們能生產出乾淨、安全且品質穩定的蔬菜。然而,水耕技術的發展並非一蹴而就,他們需要面對的不僅是技術的挑戰,還有市場的認知與接受度。最初,他們的水耕蔬菜因市場不熟悉而難以銷售,但透過不斷的試驗與調整,他們逐漸摸索出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也開始思考如何將農業與教育結合,讓遊客在體驗中學習。

農場的水耕技術,採用了面板水耕的方式,這與傳統的滴管水耕技術有著顯著的差異。面板水耕的優點在於能更精準地控制水質與養分,讓作物在更穩定的環境中生長。這種技術不僅能提高產量與品質,也讓農場能更有效率地經營,避免因天氣或土壤問題導致的損失。徐銘遠與林秀華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心力,他們不僅自己研究技術,也與社區合作,讓水耕技術成為當地農業的特色。這使得農場不僅是生產蔬菜的場所,更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導向。

農場的教育課程,是其最大的亮點之一。透過導覽與實作,遊客可以親身體驗水耕蔬菜的生產過程,從種子的選育、移植到採收,每一個環節都讓遊客感受到農業的精細與用心。特別是針對學童的教育課程,讓孩子們在親手操作的過程中,理解水耕技術的原理,也學習到農業的價值。這種體驗式的教育,不僅讓孩子們對農業產生興趣,也讓他們在實作中學習到責任與耐心,這與傳統的書本教學有著顯著的不同。

此外,農場的招牌商品——古法麥芽膏,更是其品牌的核心。這款麥芽膏的製作過程,結合了傳統的黑餳法與現代的水耕技術,使其不僅具有天然的養分,也保留了傳統的風味。麥芽膏的製作需要極其精準的控制,包括水解、糖化、火候等環節,任何一環的錯誤都可能導致產品的品質下降。徐銘遠與林秀華在這方面投入了大量時間與心力,他們不僅堅持使用天然原料,也堅持手工製作,使得這款麥芽膏成為農場的特色商品,並遠銷海外,受到國際市場的歡迎。

農場的導覽解說,則是讓遊客更深入理解水耕技術的原理與價值。在導覽過程中,導覽員會詳細說明水耕與土耕的差異,包括水質、養分、光照等對作物生長的影響。此外,導覽員也會介紹作物的種類與生命週期,讓遊客瞭解不同蔬菜的生長特性和適應環境。這不僅讓遊客對水耕技術有更深入的認識,也讓他們感受到農業的科學性與精細性。

農場的經營理念,也體現了對環境與社會的責任。徐銘遠與林秀華在經營農場的過程中,一直強調與自然的共生關係,他們不僅使用環保的農業技術,也注重與社區的互動,讓農場成為當地農業發展的導向。此外,他們也透過教育課程,讓遊客瞭解農業的價值,並培養對自然的尊重與珍惜。

總體而言,勝嘉商店-育成水耕教育農場,不僅是農業的實驗場,更是連結土地、人與自然的教育基地。透過水耕技術的創新與教育課程的設計,這處場域不僅讓遊客體驗到農業的精細與用心,也讓他們感受到農業的深遠意義。這處場域的經營理念,與其對農業與教育的熱愛,使得它成為臺灣少數具有代表性與教育價值的農業場域。

附近的景點
育成水耕教育農場
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
良作工場農業文創館
石龜車站
偶的家-戲偶文創園區
斗南順安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