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雲林縣臺西鄉的海口故事屋,最早是日治時期的莊長宿舍,後來變成鄉長官邸,之後閒置多年,甚至當過垃圾場。2007年藝術協會舉辦活動後,這棟老房子的價值被重新發現,2014年被列為歷史建物並開始修復。修復時特別將建築抬高防止水患,還保留了原有的木構結構。未來這裡會變成新住民故事館,促進多元文化融合,也展現了歷史建築保存與再利用的成功案例。
臺西海口故事屋位於雲林縣臺西鄉,其歷史可追溯至1937年,當時為日治時期的海口莊第三任莊長相本伊作的居所。這座建築以檜木構築的日式宿舍為主體,屋前兩棵百年榕樹與周邊環境形成獨特的歷史景觀。自1945年中華民國接收臺灣後,該建築經歷多次用途變更,從最初的莊長宿舍轉為臺西鄉長官邸,後因鄉長多為本地人而逐漸閒置,最終成為鄉公所垃圾存放處。2007年臺西藝術協會舉辦國際志工營後,這座建築的歷史價值被重新發現,並在2014年被雲林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物,展開修復工程,未來將轉型為新住民故事館,成為連結在地文化與多元族羣的重要空間。
海口莊長官舍的建築風格具有典型的日式木造特色,其結構以檜木為主,屋頂採用傳統的茅草覆蓋,牆面則為木製結構,展現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運用。屋前兩棵百年榕樹的樹齡與建築本身形成時間上的對比,榕樹的根系深入土壤,與建築的木構架共同構成自然與人文的結合。這座建築在戰後時期曾作為臺西鄉長宿舍,其屋內結構雖經多次修繕,但基本框架仍保留原貌,包括屋內的木製傢俱與空間配置,均反映出當時的居住習慣與生活型態。
2007年臺西藝術協會舉辦國際志工營後,這座建築的歷史價值被重新評估,並在2014年被雲林縣政府列為歷史建物。修復工程自2014年3月15日啟動,工程重點在於保存建築的原貌,同時改善其使用功能。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工程是將整座建築抬高70公分,以防止水患問題,這項工程利用15座千斤頂進行調整,展現當代工程技術與歷史建築保存的結合。此外,修復過程中也保留了建築原有的木製結構與裝飾元素,並在屋內空間進行重新規劃,以適應未來作為新住民故事館的使用需求。
修復工程的資金來源包括文化部文化資產局的1260萬元補助,以及雲林縣政府配合款840萬元,總計2100萬元。這筆經費用於修繕建築的結構、改善內部空間,以及進行歷史資料的整理與研究。修復設計書圖的完成,也讓這座建築的歷史價值得以更深入的挖掘與呈現。未來,這座建築將作為全臺第一座新住民故事館,提供新住民孩子學習母語、認識本國文化的基地,並透過故事館的空間與活動,促進多元族羣的交流與融合。
海口莊長官舍的歷史與現狀,也反映出臺灣歷史建築保存的複雜性。從日治時期的莊長居所,到戰後的鄉長官邸,再到閒置多年的垃圾存放處,這座建築經歷了多次用途的變更,其歷史價值在不同時期被重新評估。而今,透過修復工程,這座建築不僅得以保存,更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
在歷史保存與文化再利用的過程中,海口莊長官舍的修復工程也展現出多層面的社會意義。首先,這座建築的修復不僅是對歷史建築的保存,更是一種文化記憶的重構。透過修復工程,歷史建築的原貌得以保留,同時也透過現代的空間規劃與功能轉換,使其重新融入社區生活。其次,這座建築的修復工程也展現出政府與民間組織的合作精神。雲林縣政府與臺西藝術協會的協力,讓這座歷史建築得以在保存與再利用之間取得平衡,並透過文化資產的保存,促進地方文化的發展。
此外,海口莊長官舍的修復工程也展現出對在地文化與多元族羣的重視。未來作為新住民故事館,這座建築將成為連結在地文化與外地移民的重要空間,透過故事館的活動與教育功能,促進不同族羣之間的交流與理解。這也反映了臺灣社會在文化保存與多元族羣融合方面的努力,以及對歷史建築的重視與再利用。
總體而言,海口莊長官舍的歷史與現狀,是臺灣歷史建築保存與再利用的典範。從日治時期的莊長居所,到戰後的鄉長官邸,再到閒置多年的垃圾存放處,這座建築經歷了多次用途的變更,其歷史價值在不同時期被重新評估。而今,透過修復工程,這座建築不僅得以保存,更被賦予新的文化意義,成為連結過去與未來的橋樑。未來,作為新住民故事館,這座建築將成為連結在地文化與多元族羣的重要空間,展現臺灣社會在文化保存與多元族羣融合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