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遠碾米廠(第一稻場)位於雲林二崙鄉,是結合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產業園區。自1972年創立以來,以安全、健康、美味為核心,將稻米與現代餐飲結合,打造獨特的「第一稻場」。這裡不僅是稻米加工與販售中心,也透過建築設計、展售中心與DOJO CAFE等空間,展現稻米文化與創新料理。東遠也重視在地農業,與農民合作種植稻米,並取得多項品質驗證,讓稻米成為連結土地與人情的在地特色,吸引許多旅客前來探訪。
東遠碾米廠(第一稻場)位於臺灣雲林縣二崙鄉,這座以稻米為核心的產業基地,不僅是臺灣穀倉的象徵,更是一處融合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在地空間。自1972年創立以來,東遠碾米廠以「安全、健康、養生與美味」為品牌精神,透過對稻米的深耕與創新,將傳統農業與現代餐飲文化結合,打造出了獨特的「第一稻場」概念。這座位於二崙鄉的產業園區,不僅是稻米的加工與販售中心,更成為一個展現在地特色、連結土地與人情的空間,吸引著來自四方的旅客與食客前來探訪。
二崙鄉自古便以稻米生產聞名,素有「臺灣穀倉」之稱,而東遠碾米廠正是這片土地上最重要的稻米產業代表。廠區所在的地理位置,處於濁水溪中游南岸平原,這片土地因濁水溪的優良水質與肥沃的黑色沖積土,孕育出臺灣最具代表性的稻米品種。東遠碾米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72年,當時的創始者以堅毅的意志在這片土地上開墾稻米產業,並在1992年推出「好田米」品牌,正式邁入稻米產業的新紀元。2017年,東遠碾米廠進一步拓展業務,打造「第一稻場」,不僅是稻米的加工與販售基地,更成為一個結合農業、文化與餐飲的綜合空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第一舞稻館」與「DOJO CAFE」。
「第一稻場」的建築設計與空間規劃,充分體現了東遠碾米廠對稻米產業的尊重與對在地文化的重視。廠區內的建築以簡約而質樸的風格呈現,與周圍的稻田景觀相呼應,展現出農業與自然的和諧。一樓的展售中心是稻米與米製品的展示與販售場地,這裡不僅販售東遠碾米廠自家生產的米品,也展覽了與稻米相關的農產品與加工品,讓顧客能親近稻米的生產過程與在地文化。展售中心內,有著手工製作的米果與米製品,這些產品不僅是稻米的延伸,更是對稻米文化的一種詮釋。
二樓的「第一舞稻館」與「DOJO CAFE」則是「第一稻場」的核心空間,這裡是稻米與餐飲結合的創新基地。DOJO CAFE的設計以簡約的風格為主,空間雖然不大,但卻充滿了稻米的氛圍。店內的牆面、桌椅、甚至餐點的擺設,都融入了稻米的元素,例如米果、米麩、米漿等,這些元素不僅是餐點的原料,更是東遠碾米廠對稻米的尊重與創新。DOJO CAFE的餐點設計,充分體現了稻米與料理的結合,例如以米果為主料的沙拉、以米漿為基底的咖啡飲品,以及以糙米為主食的套餐,這些餐點不僅是對稻米的再創造,也展現了東遠碾米廠對在地食材的重視。
在「第一稻場」的空間中,稻米的價值不僅僅是作為食材,更是一種文化與生活的象徵。廠區內的展覽與活動,例如稻米的生產過程展示、稻米的歷史介紹、稻米的營養價值講座等,都讓來訪者能更深入地瞭解稻米的生產與文化。此外,東遠碾米廠也積極參與在地的農業活動,例如與農民合作進行稻米的種植與管理,並透過「TAP產銷履歷」、「CAS」與「ISO22000 / HACCP」等驗證標章,確保稻米的品質與安全。這種對稻米的嚴謹態度,不僅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在地農業的尊重。
「第一稻場」的空間設計與經營理念,也展現了東遠碾米廠對在地文化的重視。廠區內的景觀設計,例如稻田的規劃、稻米的展示、稻米的加工過程等,都讓來訪者能感受到稻米與土地的連接。此外,東遠碾米廠也積極參與在地的社區活動,例如與當地農民合作舉辦稻米節、稻米展覽、稻米講座等,讓稻米不僅是產業的產品,更成為社區的文化與生活的一部分。
在「第一稻場」的空間中,稻米的價值不僅是作為食材,更是一種文化與生活的象徵。廠區內的展覽與活動,例如稻米的生產過程展示、稻米的歷史介紹、稻米的營養價值講座等,都讓來訪者能更深入地瞭解稻米的生產與文化。此外,東遠碾米廠也積極參與在地的農業活動,例如與農民合作進行稻米的種植與管理,並透過「TAP產銷履歷」、「CAS」與「ISO220ptom / HACCP」等驗證標章,確保稻米的品質與安全。這種對稻米的嚴謹態度,不僅是對消費者負責,也是對在地農業的尊重。
總體而言,東遠碾米廠(第一稻場)不僅是稻米的加工與販售中心,更是一處融合歷史、文化與創新精神的在地空間。這座位於二崙鄉的產業園區,透過對稻米的深耕與創新,將傳統農業與現代餐飲文化結合,打造出獨特的「第一稻場」概念。無論是廠區內的建築設計、展售中心的稻米展示、DOJO CAFE的餐點設計,還是對稻米的嚴謹態度,都展現了東遠碾米廠對稻米產業的尊重與對在地文化的重視。這座產業園區,不僅是稻米的生產與販售基地,更成為一個連結土地與人情的空間,吸引著來自四方的旅客與食客前來探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