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友善農場在麥寮成立,由黃秀華夫妻經營,結合農業、文化與生態。他們種植臺灣改良小麥,製作全麥麵粉、方塊酥與小麥粒等產品,強調自然無藥、健康營養。農場還有手作體驗與導覽活動,讓遊客認識麥寮歷史與農耕文化。這裡不僅是小麥生產地,更是傳承在地文化與推廣生態教育的空間。
月光下友善農場位於臺灣南部的麥寮,是一個結合農業、文化與在地特色的生態農場,自2010年起由嘉義人黃秀華與丈夫共同創立,目標在於重新喚醒人們對麥寮的記憶與認知,並透過小麥這項傳統作物,展現臺灣的農業價值與在地文化。作為一個結合生態、教育與休閒的場域,月光下友善農場不僅是小麥的生產基地,更是一個讓遊客親身體驗農耕文化、瞭解麥寮歷史與風土民情的空間。以下是對農場重點地點的介紹:
首先,農場的核心是小麥的種植與加工。麥寮自古便是臺灣重要的農業地,過去以種植大麥與小麥聞名,但隨著工業發展與農業轉型,麥子早已消失數十年。黃秀華在2010年時,因對麥寮的歷史與自然環境產生興趣,決定重新種植小麥,並建立農場。農場的田園區主要種植的是臺灣改良的小麥品種,這種小麥在口感與營養成分上與國外種子有顯著差異,尤其在小麥胚芽的含量上,臺灣的小麥含胚芽比例高達97%,而國外進口的小麥則因剔除胚芽而營養價值相對降低。農場的田園區每年冬季會進行小麥種植,利用東北季風的自然條件,避免病蟲害,達到無藥農作的目標。這項作法不僅符合環保理念,也讓農場的產品更具自然與健康價值。
農場的產品線豐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產品是臺灣小麥麪粉。農場使用的麪粉是100%全麥麪粉,與國外進口的麪粉相比,臺灣麪粉的營養價值更高,且保鮮期僅有三個月,這與進口麪粉需存放一年以上的差異,使得臺灣麪粉更具新鮮與健康特性。農場的麪粉除了用於烘焙,也作為臺灣小麥麵條的原料。這條全麥麵條採用手工製造,過程中因需曬麵,會損耗約30%的原料,因此成本較高,但這也是臺灣傳統製麵方式的體現。農場的麵條除了在地銷售,也作為旅客體驗臺灣農耕文化的活動之一。
除了麪粉與麵條,農場的另一項特色產品是「臺灣小麥方塊酥」。這項點心的設計靈感來自於麥寮的傳統點心「鱷魚餐包」,但農場將其改良為以小麥粉為主的方塊酥。方塊酥的外盒設計特別,左側是麥寮的國定古蹟「拱範宮」媽祖廟,右側則是臺糖原料辦公室的炮仗花圖案。這項設計不僅凸顯麥寮的歷史文化,也讓消費者在購買時能聯想到麥寮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方塊酥的製作過程採用臺灣小麥麪粉,並加入傳統的糖餡,使其口感與國外進口的酥餅有顯著差異,也讓農場的產品更具在地特色。
農場的另一個重點是小麥粒的生產與銷售。小麥粒是臺灣改良的品種,其口感滑順且富含膳食纖維,與糙米相比,膳食纖維含量高達5倍,但不需要浸泡即可烹煮。農場的消費者可以將小麥粒與白米一同煮成麥飯,這項作法不僅讓小麥粒的營養價值得到充分發揮,也讓消費者體驗臺灣傳統的食農文化。黃秀華曾到大陸推廣小麥粒,大陸人對臺灣小麥的口感驚訝不已,甚至稱其為「QQ的」,這項評價也讓農場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獲得關注。
除了產品,農場的生態教育與文化體驗也是重點。農場內設有手作體驗課程,包括小麥花束製作與小麥拓印,讓遊客能親手參與小麥的加工與創作過程。這些課程不僅讓參與者瞭解小麥的來源與特性,也讓他們能將小麥與自然結合,創造屬於自己的藝術品。此外,農場還提供戶外導覽與餐食活動,例如「飛鵲餐桌」,這項活動結合戶外導覽與在地餐食,讓遊客在享受自然風景的同時,也能品嚐到麥寮的在地食材。
農場的歷史與文化故事也值得關注。麥寮的名稱由來與其過去的農業歷史,是農場的重要主題。黃秀華在創立農場時,便著手整理麥寮的歷史,包括「麥仔寮」的由來與麥寮的工業發展。她提到,麥寮的過去曾因種植麥子而繁榮,但隨著工業化與農業轉型,麥子早已消失。農場的建立,不僅是為了重新種植麥子,也是為了讓更多人瞭解麥寮的歷史與自然環境。農場的設計也融入了麥寮的傳統文化,例如「鱷魚餐包」的歷史與炮仗花的寓意,這些元素讓農場成為一個文化教育的場域。
此外,農場的生態與環境保護理念也值得關注。農場的無藥農作與自然生態保育,是其重要的特色。黃秀華提到,麥寮的東北季風與自然條件,讓小麥的種植不需要使用化學藥劑,這項作法不僅符合環保理念,也讓農場的產品更具自然與健康價值。農場的生態教育活動,讓遊客能瞭解小麥的生態與農業的價值,也讓他們能更珍惜臺灣的農業資源。
總結而言,月光下友善農場是一個結合農業、文化與生態的場域,透過小麥的種植與加工,展現臺灣的農業價值與在地文化。農場的產品線豐富,包括小麥麪粉、方塊酥、小麥粒與小麥啤酒,每項產品都具備在地特色與健康價值。農場的生態教育與文化體驗活動,讓遊客能親身體驗農耕文化,瞭解麥寮的歷史與自然環境。月光下友善農場不僅是小麥的生產基地,更是一個讓遊客感受臺灣農業與文化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