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民公園

屏東縣民公園將舊紙漿廠轉變成結合歷史、生態與休閒的公共空間,佔地20公頃,以殺蛇溪為脈絡,打造水池、濕地與綠地。地坑是公園入口,保留紙漿廠排污設施的歷史痕跡。水池群如‘雙園遊憩’‘在水一方’等功能區,提供休閒娛樂。殺蛇溪整治後清澈見底,兩岸種植許願藤與狼尾草,生態豐富。地標塔與遊園車增添文化與互動體驗,公園融合工業遺跡與自然景觀,是休閒與學習的好去處。

屏東縣民公園是一個融合歷史、生態與現代設計的複合型公園,其核心在於將廢棄的臺糖舊紙漿廠遺址轉化爲兼具休閒、文化與自然景觀的公共空間。公園佔地20公頃,以殺蛇溪爲天然脈絡,結合舊紙漿廠遺址、水岸藍綠帶與溼地生態,創造出一個連接過去與未來、工業與自然的全新地景。走進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地坑,這座由舊紙漿廠遺址演變而來的標誌性建築,成爲公園最具歷史感的入口。地坑原本是紙漿廠的排污設施,如今被保留並改造,其斑駁的牆面與周圍的繡化地景形成強烈對比,成爲攝影愛好者必拍的焦點。沿着地坑旁的步道前行,可以看到公園內精心設計的水池羣,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地標塔附近的五座水池,它們分別命名爲“雙園遊憩”“祕境花園”“在水一方”“地景劇場”和“春江獸”,每個水池都有獨特的功能,比如兒童遊戲區、野餐區、表演舞臺等,展現了公園在功能規劃上的細緻考量。

公園的水岸藍綠帶是另一大亮點,殺蛇溪作爲公園的天然動脈,其整治工程讓原本污染嚴重的河段煥然一新。溪水清澈,兩岸綠意盎然,成爲市民休閒散步的絕佳場所。沿着溪邊步道漫步,可以欣賞到兩岸種植的許願藤,這種植物在開花季節尤爲醒目,其淡粉色的花朵在陽光下顯得格外嬌豔。儘管許願藤的花期有限,但其獨特的形態和色彩仍讓遊客駐足拍照。此外,公園內還設有多個互動裝置藝術,比如“情書”雕塑,它以色彩繽紛的材質呈現,象徵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成爲公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在公園的中軸線上,地標塔是標誌性建築,其方糖般的造型與周圍的水池羣相得益彰。塔頂的觀景臺雖然因樓梯圍欄無法登頂,但站在塔下即可遠眺五座水池,視野開闊,景色壯麗。塔的側面還設有小型展覽區,展示着與紙漿廠歷史相關的文物和資料,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瞭解公園的前世今生。此外,公園內還設有遊園車服務,這輛復古造型的列車爲遊客提供了獨特的遊覽體驗。遊園車每天運行至傍晚,從臺糖街站到龍翔2號橋站,沿途經過地標塔站,讓遊客在移動中欣賞公園的美景。遊園車的停靠點設計巧妙,方便遊客在不同位置下車,拍攝照片或進行短暫停留。

公園的生態景觀同樣值得關注,殺蛇溪的整治不僅改善了水質,還爲周邊的動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公園內設有溼地區域,這裏是許多水鳥的棲息地,遊客可以在這裏觀察到白鷺、蒼鷺等鳥類的活動。此外,公園內種植了多種本地植物,如狼尾草、繡球花等,這些植物在不同季節展現出豐富的色彩,爲公園增添了自然的活力。在祕境花園,狼尾草的叢叢綠意與周圍的花叢形成鮮明對比,成爲拍照的最佳背景。而在“在水一方”水池,倒影與現實交織,遊客可以在這裏拍攝到極具創意的鏡像照片。

公園的另一大特色是其歷史與文化的融合。舊紙漿廠遺址的活化再生,讓工業遺蹟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紙漿廠的舊倉庫、廠房等建築被保留並改造,成爲公園內的文化景點。例如,舊倉庫被改造成展覽空間,展示着紙漿廠的歷史資料和相關文物,讓遊客在參觀公園的同時,也能瞭解屏東工業發展的歷史。此外,公園內還設有與臺灣燈會相關的燈組展示,這些燈組在燈節期間被移入公園,爲遊客提供了獨特的夜間景觀。

在公園的周邊區域,殺蛇溪的整治工程更是亮點。原本因工業污染而變得渾濁的溪水,如今清澈見底,兩岸的綠化工程讓整個區域煥然一新。溪邊的步道設計合理,方便遊客騎行或步行,沿途可以看到許多與自然相關的藝術裝置,如“春江獸”雕塑,它以獨特的造型成爲公園內的標誌性景觀。春江獸的頭部在水池旁若隱若現,成爲遊客拍照的熱門點。此外,公園內還設有多個互動裝置,如“情書”雕塑,它以色彩繽紛的材質呈現,象徵着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聯結,成爲公園內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總的來說,屏東縣民公園是一個集歷史、生態、藝術與休閒於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其重點地點如地坑、水池羣、殺蛇溪、遊園車、生態景觀等,共同構成了一個獨特的公園體驗。無論是想要了解歷史的遊客,還是喜歡自然景觀的市民,都能在公園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樂趣。公園的設計理念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讓遊客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工業遺址與自然生態的融合之美。

附近的景點
屏東糖廠
屏菸1936文化基地
屏東玉皇宮
復興公園
宗聖公祠
屏東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