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姓河南堂忠實第

邱姓河南堂忠實第位於屏東中正國中附近,是百年歷史的客家四合院,見證了臺灣客家文化與抗戰歷史。這棟建築建於1915年,融合傳統客家風格與地方特色,屋頂剪黏、木雕與彩繪展現精湛工藝。其歷史與火燒莊戰役有關,是邱氏家族傳承客家文化的象徵。雖曾一度面臨拆除,但在地方努力下保存下來,並改名為「邱姓河南堂忠實第」,2025年修復後將以客家故事為主題展覽,成為研究臺灣歷史與文化的重要資產。

邱姓河南堂忠實第位於屏東縣中正國中西北角,坐擁昔日阿猴郡客傢伙房四合院的歷史遺產,其地理位置處於長興一帶,這片土地曾是客家、閩南與原住民交織的歷史舞臺。作為客家六堆前堆的重要地帶,河南堂忠實第不僅是邱氏家族的歷史見證,更承載著臺灣客家文化的深遠記憶。這座百年老宅,其建築形式與歷史背景,皆與臺灣的殖民歷史與抗戰精神緊密相關,成為研究臺灣客家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實證。

河南堂忠實第的歷史可追溯至明治33年(1900年),當時阿緱臺灣製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邱元壽與其子邱求順與糖廠合作經營製糖事業,積累財富後,於大正4年(1915年)開始改建舊宅,耗時三年完工,成為當時臺灣最具代表性的客家大合院之一。這座建築的設計融合了傳統客家四合院的結構與地方特色,其屋頂的剪黏、門口的匾額、屋內的木雕與彩繪,皆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技術與文化意涵。其中,屋頂的剪黏藝術特別引人注目,其精緻的雕飾與色彩運用,不僅是當時工匠技術的體現,也反映了客家文化中對美與精緻的追求。

河南堂忠實第的歷史與臺灣的抗戰歷史亦有深層聯繫。其所在的長興村,曾是六堆抗日戰役中火燒莊戰役的發生地。這場戰役發生於明治28年(1895年),當時六堆抗日大總理邱鳳揚領導當地客家人抵抗日軍侵略,最終因戰事失利,全村被燒毀,因此得名「火燒莊」。這座老宅的建造者邱元壽,正是邱鳳揚的兒子,他不僅是這場抗戰歷史的見證者,也是其後續文化傳承的關鍵人物。河南堂忠實第的歷史,因此成為臺灣抗戰歷史與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

在建築的空間佈局上,河南堂忠實第的四合院結構極具特色。其正房與兩側廡房的排列,形成對稱的空間格局,並以中央天井作為交通與採光的核心。屋頂的剪黏藝術與屋內的木雕書法,則是這座建築的另一大亮點。屋頂的剪黏以傳統的「剪黏」技法,將各種圖案與符號雕刻於屋頂表面,這些圖案包括龍鳳、花卉、吉祥符號等,皆具有濃厚的民間信仰色彩。屋內的木雕則以傳統的「木雕」技法,將書法與圖案雕刻於樑柱與窗框上,這些雕刻不僅具有藝術價值,也體現了客家人對文化與傳統的尊重。

此外,河南堂忠實第的建築細節也展現出其歷史價值。例如,門口的匾額「河南堂忠實第」,是當時邱氏家族的重要標誌,其書法風格與雕刻工藝,皆具有高度的歷史價值。屋內的彩繪牆面,則以傳統的「彩繪」技法,將各種圖案與故事呈現於牆面,這些彩繪不僅具有視覺美感,也反映了當時客家人對生活與信仰的態度。

在歷史的長河中,河南堂忠實第曾一度面臨被拆除的命運。民國80年,邱氏的兩幢祖厝因屏東市中正國中擴建校地,其中一幢被拆除,另一幢則經地方文化、藝術界人士的積極力爭,最終被整修為「鄉土藝術館」,於民國89年4月21日正式開館。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座老宅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逐漸被世人認同,於民國110年更名回其原始名稱「邱姓河南堂忠實第」,以強調其作為保存客家文化資產的使命。

在2025年的修復工程後,河南堂忠實第將以「火燒莊頭的故事」為常設展的主題,呈現百年古宅的文化資產價值與客家文化特色。這座老宅的歷史與文化,不僅是臺灣客家歷史的見證,也是臺灣文化多樣性與抗戰精神的體現。其建築形式、歷史背景與文化意涵,皆值得深入研究與傳承。

總體而言,邱姓河南堂忠實第不僅是臺灣客家文化的重要遺產,也是歷史與文化交融的見證。其建築的精緻工藝、歷史的深遠背景,以及與抗戰歷史的聯繫,皆使其成為臺灣文化與歷史的重要標誌。這座老宅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承載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

附近的景點
邱姓河南堂忠實第
屏東縣原住民文化會館
屏東總圖共融遊戲場
屏東縣立圖書館總館
屏菸1936文化基地
職人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