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灣

後灣位於屏東車城鄉,是個自然與文化交織的海濱秘境,被墾丁國家公園包圍,周圍有海洋生物博物館和龜山。這裡的海岸線彎曲美麗,珊瑚礁地形與潮間生態相互輝映,形成壯麗的自然畫面。後灣的美不僅在於海景,還有與歷史、文化的連結。這裡的珊瑚礁經過海水侵蝕,形成溶蝕溝、海階與坑洞等特殊地形,讓遊客驚嘆自然的鬼斧神工。潮間帶有豐富的生態,如寄居蟹與陸蟹,後灣也重視環境保護。這裡還有木造觀景台、後灣橋與海洋生物博物館,與《海角七號》電影有深厚連結,成為臺灣文化的一部分。後灣的海邊,是自然、歷史與文化的寶藏,讓人能靜心感受與自然共生的氛圍。

後灣位於屏東縣車城鄉,是一處被自然與文化共同雕琢的海濱祕境。它北接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東臨龜山,西臨臺灣海峽,隸屬墾丁國家公園範圍。這裡的海岸線延展成弧形海灣,沿岸隆起的珊瑚礁地形與潮間生態相得益彰,形成一幅靜謐而壯麗的自然畫面。後灣的美,不僅在於其壯觀的海景與豐富的生態,更在於它與歷史、文化、自然之間的深刻連結,讓遊客在漫步之間,能感受到時間流動的痕跡與大地的呼吸。

後灣的海岸線以珊瑚礁地形為主體,這類地形是長期受海水侵蝕作用形成的結果。珊瑚礁在潮間帶的風化與溶蝕下,形成了各種奇特的地形,如溶蝕溝、海階地形與溶蝕坑洞。這些地貌的形成過程,展現了自然的力量與時間的痕跡。例如,溶蝕溝的溝底平坦、溝壁陡直,使得階梯狀的地形層層疊疊,階與階之間的距離甚至可達一公尺。而溶蝕坑洞則是後灣海岸最具代表性的情景,這些坑洞的範圍廣大,絕大部分深度超過三十公分,有些甚至是由多個坑洞的洞壁被溶蝕後結合而成。這些坑洞的存在,讓遊客在海邊行走時,能感受到珊瑚礁被海水侵蝕後的斑駁與奇異,也展現了後灣海岸的自然美學。

後灣的海景與潮間生態,是其最吸引人的特色。在潮間帶,珊瑚礁石被海水侵蝕後,形成許多孔洞與凹陷,這些地形為許多海洋生物提供了棲息地。例如,寄居蟹便是在後灣的沙灘上數量驚人的生物,它們背負著重重的殼,橫越沙灘時碰撞礁石,發出清脆的聲響,令人忍俊不禁。而陸蟹生態保護區的設立,則讓後灣的沙灘成為陸蟹的棲息地,這類生態資源的保存,也展現了後灣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後灣的海岸線沿岸設有木造觀景平臺,這些平臺讓遊客能近距離欣賞海灣的曲線與風平浪靜的海面。站在平臺上,可以感受到海風的輕撫,遠處的海天交界處,則是無限延展的藍色。而在後灣的堤道上,遊客可以沿著海岸線行走,欣賞受海水侵蝕後的珊瑚礁孔洞,同時也能近距離感受漁村的悠閒氣息。後灣的漁村,是這個海灣最真實的寫照,這裡的漁民們日復一日地在海邊勞動,而漁村的建築與風貌,也展現了與海共生的智慧。

後灣的歷史與文化,則與《海角七號》這部電影有著深刻的連結。這部電影的拍攝場景,讓後灣的海邊成為了許多觀眾心中的記憶點。電影中,茂伯與阿青在後灣的海邊聊天到天亮的場景,不僅展現了後灣的靜謐與寧靜,也讓這處海灣成為了臺灣文化的一部分。後灣的海邊,不僅是自然的美景,也是文化記憶的載體。

後灣的海邊,也有一座紅藍相間的後灣橋,這座橋的設計與命名,既取其地名「後灣」的諧音,也寓意著對後灣漁村的祈願。橋的紅藍色調,與海邊的藍色海景相呼應,形成了一種視覺上的和諧。這座橋的歷史,與《海角七號》的拍攝有著密切的關聯,它不僅是後灣的標誌,也是這處海灣的象徵。

後灣的海邊,還有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的場館,這座博物館的鯨魚造型場館,與後灣漁村的特色相結合,形成了「鯨彩後灣」的意象。這座博物館的設立,讓後灣的海景與海洋生態更加密切地連結在一起,也讓遊客在欣賞海景的同時,能瞭解海洋生物的生態與保護。

後灣的海邊,除了自然與文化,還有許多可以讓遊客停留的點。例如,後灣的漁港安檢所,這處設施是漁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漁民們的出入口,也是後灣海邊的標誌。而在後灣的沙灘上,遊客可以近距離感受陸蟹的生態,這類生態資源的保存,也展現了後灣對環境保護的重視。

後灣的海邊,是一處需要用心感受的地方。它的美,在於它的靜謐與寧靜,也因為它的自然與文化,而成為了臺灣的寶藏。在這處海灣,遊客可以放慢腳步,欣賞海景的壯麗,感受潮間生態的神奇,也能與歷史與文化產生連結。後灣的海邊,不僅是自然的美景,更是人類與自然共生的體現。

附近的景點
海口沙漠
四重溪溫泉公園
四重溪溫泉區
海口港
海口港看海美術館
保力林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