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港東福殿城隍廟位於屏東縣東港鎮,自清朝嘉慶年間起便成為當地重要信仰中心。廟內主祀城隍尊神,配祀眾多神明,建築風格獨特,門神設計與傳統活動如草人改運都十分特別。廟宇參與東港迎王科儀,每三年舉辦一次繞境活動,展現深厚信仰文化。東福殿不僅是東港的靈魂所在,更是臺灣城隍信仰的典範,值得深入探討與敬仰。
東港東福殿城隍廟位於臺灣屏東縣東港鎮,是東港七角頭下頭角的主祀廟宇,自清代起便成為當地重要的信仰中心。這座廟宇不僅是東港地區的靈魂所在,更以其獨特的建築風格、豐富的神明配祀與活潑的傳統活動,成為臺灣城隍信仰的典範。從歷史沿革到現今的發展,東福殿城隍廟的每一個角落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與信仰意義,值得深入探討。
東福殿城隍廟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嘉慶十九年(1814年),當時一位在鳳山縣經商的商人,因緣際會從鳳山縣城隍廟請來香火,帶回東港後朝夕膜拜,並獲得城隍爺的降乩指示,奉旨鎮守東港。自此,城隍爺的金身便成為東港的守護神,並在後續的發展中逐步擴展其神威。這段歷史不僅奠定了廟宇的信仰根基,也讓東福殿城隍廟成為東港地區的信仰象徵。自那之後,廟宇歷經多次重建與修繕,其中1962年廟堂重建竣工,以及2014年主事者發起重修廟頂剪黏雕像與購置前右鄰地房舍,皆是東福殿城隍廟歷史的重要里程碑。
在建築風格方面,東福殿城隍廟最引人注目的便是其門神設計。與一般廟宇以秦叔寶、豫遲恭為門神的傳統不同,東福殿城隍廟的門神採用了文武判官、七爺八爺與牛頭馬面的立體浮雕,這項設計不僅體現了廟宇的獨特性,也展現出東港地區對陰陽兩界靈異之神的尊重。這三者在神像上以精緻的剪黏與彩繪技術呈現,栩栩如生,成為廟宇的標誌性元素。此外,廟內設有「你來了」的斗大警世匾額,與算盡凡人一生功過的算盤,這些元素不僅是城隍廟的經典配置,也象徵著城隍爺對信眾的監督與提醒,強調信仰的嚴肅性與現實意義。
廟內主祀的城隍尊神,是自鳳山縣城隍廟分靈而來的開基金身,這尊金身不僅是東港的守護神,也是東港七角頭中下頭角的信仰核心。城隍夫人作為城隍爺的配偶,也常被信眾參拜,展現出廟宇對神明夫妻的尊重。除了主祀神明,廟內還配祀有盧王千歲、盧府二千歲、顏府千歲、朱府千歲、水僊尊王、陰陽司、速報司、文武判官、謝範將軍、註生娘娘、福德正神、戴將軍、馬將軍、虎爺將軍等神祇,這種多元的神明配祀,使得廟宇的信仰範圍更加廣泛,涵蓋了東港地區對各種神靈的敬仰。
東福殿城隍廟的特色不僅在於神明的配祀,更在於其與東港迎王科儀的緊密聯繫。自1952年起,廟宇便參與東港迎王活動,由城隍爺指示妝扮,成立二十四司陣團,每三年一科的繞境活動,從來未間斷,成為東港地區的重要傳統。這項活動不僅展現出東福殿城隍廟的信仰深度,也讓廟宇成為東港迎王科儀的中心。此外,廟內的二十四司,是城隍爺的行政幕僚,協助處裡不同事務,如功曹司、功過司、刑法司、賞法司、警報司、巡察司、賞善司、罰惡司、監獄司、功考司、陰陽司、速報司、庫官司、感應司、註福司、記功司、見錄司、來錄司、改原司、瘟疫司、事到司、察過司、人丁司、保健司等,這項制度不僅體現了城隍爺對陰陽兩界的管理,也讓廟宇的信仰功能更加全面。
在活動方面,東福殿城隍廟的草人改運活動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每年農曆五月十一、十二日,由人員裝扮謝、範將軍,親持草人為信眾改運,並通過七星橋後在身上衣服領口蓋上城隍尊神金印乙枚及贈送平安符乙座保身。此外,冬至草人改運活動也年年延續舉辦至今已近60年,持謝、範將軍法器併草人,為信眾改運解厄。這些活動不僅展現出廟宇對信眾的關懷,也讓東福殿城隍廟成為東港地區的靈魂所在。
東福殿城隍廟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臺灣城隍信仰的典範。從歷史沿革到現今的發展,廟宇的每一個角落都蘊含著深厚的文化與信仰意義。無論是獨特的門神設計、豐富的神明配祀,還是活潑的傳統活動,都讓東福殿城隍廟成為東港地區的信仰中心。這座廟宇不僅是東港的靈魂所在,更是臺灣城隍信仰的典範,值得深入探討與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