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

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位於屏東恆春鎮,結合在地文化與現代設計,成為傳承恆春精神的重要場所。建築由兩間事務所合作設計,採用曲牆與木紋模板,呼應古城牆與自然環境。館內分為停車場、陳列館、閱覽室等空間,提供展覽、教學與閱讀功能。入口處有展演空間,讓訪客一進來就能感受民謠文化。傳習教室與聲音博物館讓民眾親身體驗民謠,閱覽室則提供書籍與學習空間。整體設計講究與環境融合,也保留未來文化活動的彈性,是認識恆春文化的重要地點。

恆春文化中心民謠館位於屏東縣恆春鎮東門路一巷6號,是一座融合在地文化與現代建築理念的公共空間,其設計以「乘載恆春精神的文化港灣」為核心概念,透過空間佈局與建築語彙的精心安排,展現恆春半島的歷史脈絡與文化特色。整體建築由王銘顯建築師事務所與團紀彥建築設計事務所合作完成,其設計理念不僅反映恆春的地理與歷史背景,也體現對在地文化傳承的重視,成為認識恆春文化的重要場所。

民謠館的建築形式採用曲牆地景式設計,與周遭古城牆形成對應關係,隱喻文化與藝術的船隻停泊於恆春古城之內。這種設計不僅強化與周遭環境的連結,也讓建築本身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載體。建築外牆以木紋模板與造型鋼模製成,呈現出自然質感與幾何線條的結合,這種材料選擇既符合恆春的自然環境,也展現出對傳統工法的尊重。同時,建築外牆的修補與保護處理也採用巧虹工程行的專業技術,確保結構的耐久性與美感。

民謠館的空間配置分為地下一層停車場、一層民謠陳列館、二層與三層閱覽室,整體樓地板面積達3,846.52平方米,建築面積為1,081.0平方米。這種分層設計不僅考慮到功能性,也讓不同層次的空間能發揮各自的作用。地下一層的停車場為訪客提供便利的交通接駁,而一層的民謠陳列館則是整個建築的核心,透過展覽與教育活動,讓民眾深入瞭解恆春的民謠文化。

一層的入口處設計為寬廣的展演空間,講述民謠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這種設計讓訪客在進入民謠館的第一刻,就能感受到恆春文化的精神。入口處的空間設計也考慮到人流的導向,讓訪客能順利進入展覽區。展覽區內設有傳習教室與聲音博物館等多元空間,這些空間的設置不僅讓民眾能親身感受恆春的民謠文化,也提供教育與學習的機會。

傳習教室的設計採用開放式空間,讓不同年齡層的民眾都能在此進行民謠教學與工作坊。教室內的設備與環境也考慮到教學的需要,例如提供座椅、白板等,讓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而聲音博物館則是民謠館的另一個重要空間,這裡透過聲波投影、聲學材料等技術,讓訪客能親身感受民謠的聲音與歷史。聲音博物館的設計也考慮到互動性,讓訪客能參與其中,體驗民謠的聲波與節奏。

二層與三層的閱覽室則是民謠館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區,這裡配置約1萬冊的圖書空間與110席的閱覽室,讓訪客能在此靜心閱讀,同時也提供學習與研究的空間。閱覽室的設計採用純白書牆,這種設計不僅讓空間看起來更開闊,也展現出對書籍的尊重。書牆的設計也考慮到視覺的美感,讓訪客在閱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恆春文化的氛圍。

民謠館的空間配置不僅考慮到功能性,也考慮到與周遭環境的融合。例如,建築與古城牆的對應關係,讓整體建築看起來更自然,也讓訪客能感受到恆春的文化歷史。此外,建築的景觀設計也考慮到與周遭環境的協調,例如透水混凝土、植栽與座椅等元素,讓整體空間看起來更自然、更舒適。

民謠館的設計也考慮到與在地文化傳承的關係。例如,建築的設計理念強調對恆春歷史的尊重,讓訪客在參觀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恆春的文化精神。此外,建築的設計也考慮到對未來的文化活動的預留空間,例如展覽區、教室等,讓未來的活動能順利進行。

民謠館的空間配置與設計理念,不僅展現出對恆春文化的尊重,也體現對在地文化傳承的重視。透過這座建築,訪客能深入瞭解恆春的民謠文化,也能感受到恆春的文化精神。這座建築不僅是恆春的文化載體,也是未來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

附近的景點
恆春三寶
恆春三怪
恆春鎮石牌公園(原猴洞山史蹟公園)
小鎮風光
龍鑾潭自然中心
恆春古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