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新園鄉的「百八番大聖公媽廟」座落在丘陵與海邊交界,環境自然又有人文氣息。廟宇歷史悠久,起源於清代,傳說大聖公與大聖媽曾幫助郭姓族人,後人為紀念他們而建廟。廟內建築融合福建與客家風格,紅磚飛檐,雕刻精美,最特別的是神像可以轉動,象徵夫妻關係。廟宇24小時開放,信徒可自行祈求,讓這座廟成為一個有溫度的信仰空間,也吸引許多外地信徒前來參拜。
屏東縣新園鄉烏龍村的「百八番大聖公媽廟」,位於臺灣南部的丘陵與沿海交界處,周圍環境兼具自然與人文的特色。廟宇所在的烏龍村,因歷史上的土地開發與農業發展,成為該地區重要的聚落之一。從遠處望來,廟宇依偎在山間緩坡上,與周圍的稻田、竹林及海岸線形成優美的景觀,既保留了鄉土的質樸,也融入了自然的氣息。這座廟不僅是信仰的中心,更是當地文化與歷史的象徵,其特殊的建築風格與神明信仰,讓它成為屏東縣最具代表性的古廟之一。
廟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清代,據傳在百年前,烏龍莊的居民因土地開發與農業發展,逐步形成聚落。當時,有一位名叫「大聖公」的農民,與其妻子「大聖媽」共同經營土地,生活勤勉,並以誠懇的態度待人。他們在世時,因膝下無子,將所擁有的一片「百八番」土地贈與當地郭姓族人,以表感謝。後人為了紀念這段歷史,便在該地建立神廟,奉祀大聖公與大聖媽,並傳承這段傳說。至今,廟宇的歷史與神明信仰,仍與烏龍村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連。
廟宇的建築風格融合了傳統的福建與客家文化元素,其紅磚牆面與飛檐雕樑的設計,展現出古樸而莊嚴的氣質。廟身前後有兩座石雕門樓,門樓上的浮雕 depicting 仙鷗與祥雲,象徵神明的庇佑與吉祥。廟內的主殿為一座三開間的結構,中央為神像,兩側為供桌與香爐。神像的面容莊嚴,衣著華麗,並以金漆裝飾,展現出神明的威嚴。神像的底座上,雕刻著「百八番」的圖騰,象徵神明與土地的聯繫。此外,廟內的柱子與窗框上,皆有精緻的木雕與彩繪,內容多為神話故事與歷史傳說,展現出傳統工藝的精髓。
廟宇的特殊之處在於其神像的可動性。與一般廟宇的神像不可動動不同,大聖公媽廟的兩尊神像(大聖公與大聖媽)可以由信徒在特定條件下,將其轉動成面對面或背對背。這種習俗源自於信徒對神明的信仰與祈求,認為神像的轉向能反映夫妻的關係與願望。例如,當夫妻感情出現裂痕,信徒可寫下稟文,並在神像前擲筊三次,若得到大聖公媽的同意,便可將神像轉動成面對面,以祈求夫妻和好。反之,若夫妻發生外遇,信徒可將神像轉動成背對背,以祈求外遇對象與丈夫的關係終結。這種特殊的習俗,使廟宇成為許多信徒祈求婚姻幸福與化解外遇的場所。
廟宇的運作方式也具有獨特性。由於歷史久遠,廟宇的運作並非完全依賴乩童或神職人員,而是由信徒自行參與。廟內設有紅色的「婚姻稟告文紙」,信徒可寫下自己的祈求,並在神像前擲筊決定是否進行轉向。若得到同意,廟方總幹事會協助信徒完成轉向。此外,廟宇每天24小時不關門,沒有乩童,信徒可隨時前來祈求。這種開放性與自主性,使得廟宇成為一個充滿人情味的信仰空間,也讓許多外地的信徒前來求神問卜。
廟宇的周邊環境也與其文化價值緊密相連。烏龍村的自然環境優美,周圍有著大片的稻田與竹林,與廟宇的紅磚牆面與飛檐構成對比,形成獨特的景觀。此外,廟宇附近的海岸線與山林,也讓信徒在祈求神明的同時,能感受到自然的氣息。這種人與自然的互動,也讓廟宇的信仰更具象徵意義。
廟宇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反映在當地的傳說與故事中。據傳,大聖公與大聖媽在世時,因土地開發與農業發展,與郭姓族人建立了深厚的關係。他們的善良與誠懇,也成為後人敬仰的典範。此外,廟內曾有許多信徒的故事,例如有一位名叫「阿財」的信徒,因工作忽略妻子,導致妻子離家出走,後經祈求神明,不但找到妻子,也挽回了夫妻關係。這類故事的傳播,使廟宇的信仰更加深入人心。
總體而言,大聖公媽廟不僅是屏東縣重要的信仰中心,也是烏龍村文化與歷史的象徵。其特殊的建築風格、神像轉向的習俗、以及開放性的運作方式,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信仰空間。廟宇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不僅影響著當地居民的信仰與生活,也吸引了許多外地信徒前來祈求。這座廟,不僅是神明的居所,更是人與人之間連結的橋樑,展現出臺灣傳統信仰的深厚與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