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米原鄉館

稻米原鄉館位於台東池上鄉萬安村,原本是農會肥料倉庫,後來經過社區改造,變成結合農業歷史與文化傳承的空間。館內有農具展示、有機米販售與米食DIY體驗,一樓有賣店與展覽區,二樓有餐廳與觀景座位,可欣賞稻田風景。館內還舉辦活動,如彩繪米畫與磚窯體驗,吸引許多遊客。周邊有民宿與稻田景觀,適合騎車來訪的遊客停車與用餐。社區居民參與經營,使稻米原鄉館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與教育場域。

稻米原鄉館位處臺東縣池上鄉萬安村,坐擁壯闊的稻田景觀,是結合在地文化與農業歷史的特色空間。這座建築原本為池上農會的肥料倉庫,因不敷使用而閒置於197縣道旁,後經社區積極規劃與改造,成為一個兼具教育性、休閒性與文化傳承的場域。整體空間以樸實簡約的設計為主軸,融合農業歷史與當代文化,展現萬安社區對在地資源的活用與創新精神。

稻米原鄉館的建築外觀以磚紅色調為主,採用傳統木構造,與周遭自然環境相呼應,體現出「樸拙之美」的設計理念。其地理位置鄰近197縣道,與磚窯場相鄰,而萬安社區的入口處也設有停車場,這為社區展演提供了極佳的場地。改造後的建築不僅保留原有結構,更在內部加入現代展覽與休閒功能,使其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空間。館內的空間規劃巧妙,一樓為複合式賣店與展覽區,二樓則為餐廳與休閒座位,並設有觀景窗,讓遊客可遠眺池上稻田的壯闊景色。

一樓的空間主要用作販售與展覽,展廳內陳列許多早期的務農工具,如鐮刀、鋤頭、稻米收割機等,這些農具皆由社區居民提供,體現出社區對在地文化傳承的重視。展廳旁邊的商店販售池上有機白米、有機糙米、有機香米等,並有社區媽媽教室班員合作研發的傳統與創新米食,如米珍珠、米畫、米食DIY等,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此外,展廳也展示池上有機米的栽種過程,從種子到收成的每個環節都詳細說明,讓遊客對稻米的來源與生產過程有更深的認識。

二樓的空間則以餐廳與休閒座位為主,提供農村風味的餐點與飲品。餐廳內設有觀景窗,遊客可一邊用餐,一邊欣賞池上稻田的景色。餐點以「碗公飯」為特色,這是一道早期農村互助共工喫的割稻飯,用客家花布包裹,內餡為調味重的鹹豬肉,搭配時蔬、水果與湯品,營造出樸實好味道的農村風味。除了碗公飯,餐廳還提供米珍珠奶茶,這杯飲品以樹薯粉、黑糖與池上有機糙米製成,口感Q彈,甜度適中,是許多遊客的必點。此外,還有洛神花茶、紅烏龍等在地飲品,讓遊客在用餐時也能品嚐到池上的特色風味。

除了餐點與飲品,稻米原鄉館也定期舉辦各類活動,如米食DIY、彩繪米畫、磚窯體驗等,讓遊客能親身參與農業文化體驗。這些活動不僅吸引親子遊客,也讓社區居民有機會參與文化傳承。例如,米食DIY活動讓遊客可以親手製作米餅、米飯等,而彩繪米畫則讓遊客用米粒創作圖案,體驗稻米的藝術價值。磚窯體驗則讓遊客瞭解池上磚窯的歷史與製造過程,感受在地產業的發展。

稻米原鄉館的週邊環境也十分吸引人,除了稻田景觀,萬安社區內還有三間民宿,提供短暫住宿的選擇。此外,社區內的磚窯場與稻田景觀也讓遊客有機會深入體驗池上的農業文化。對於騎腳踏車到訪池上伯朗大道的遊客來說,稻米原鄉館是一個極佳的停車與用餐地點,因館前有寬敞的停車場,方便騎車前來的遊客。

稻米原鄉館的運作模式也展現出社區的凝聚力與創新精神。社區居民積極參與館內的活動與展覽,提供農具、米食、手作材料等,使館內的空間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場域。此外,社區也與學校合作,舉辦戶外教學活動,讓學生能親身體驗稻米的生產過程與農業文化。這種社區與在地資源的結合,使稻米原鄉館不僅是一個觀光點,更成為一個文化教育的基地。

稻米原鄉館的建立,也體現出萬安社區對在地文化傳承的重視。透過這座空間,社區居民不僅能展示稻米的生產過程,也能讓遊客瞭解池上米食文化的重要性。此外,館內的活動與展覽也讓社區居民有機會參與文化傳承,增強社區的凝聚力。這種社區與文化結合的模式,使稻米原鄉館成為一個活躍的文化空間,吸引許多遊客前來體驗。

總體而言,稻米原鄉館是一個結合農業歷史、在地文化與休閒體驗的特色空間。透過這座建築,遊客不僅能欣賞池上稻田的壯闊景色,也能深入瞭解稻米的生產過程與農業文化。館內的農具展示、米食體驗、餐點與飲品,都展現出池上在地文化的特色,使這座空間成為一個值得探訪的觀光點。無論是親子遊客、農業愛好者,或是對在地文化感興趣的遊客,都能在稻米原鄉館找到屬於自己的體驗。

附近的景點
伯朗大道
伯朗大道
萬安禾鴨生態池
池上浮圳
杜園
大坡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