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仙橋遊憩區

登仙橋位於台東東河鄉,以壯麗峽谷、歷史橋樑和豐富生態聞名,是熱門旅遊景點。舊橋建於1929年,現為觀光重點;新橋則更具現代感。馬武溪谷地質特殊,溪水清澈,生態豐富,有野生獼猴出沒。東河部落為阿美族聚居地,保留傳統建築與文化。遊客可體驗竹筏、撒網等活動,並品嚐原住民風味餐飲,感受自然與人文的結合。

登仙橋遊憩區位於臺東縣東河鄉,是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與生態景觀之一。這個區域以壯麗的峽谷景觀、歷史悠久的橋樑與豐富的生態資源聞名,結合自然風景與人文歷史,成為遊客探訪臺東時不可錯過的景點。從東富公路北行進入泰源村的入口,馬武窟溪流經此處,經過數千年的侵蝕作用,將堅硬的都蘭山集塊巖層切割,形成狀觀的峽谷,氣勢磅礡,宛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登仙橋則橫跨這座深邃陡峭的馬武溪谷,成為連接泰源盆地與外界的重要通道,也成為遊客欣賞自然風景與生態資源的熱門地點。

登仙橋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當時日本人為了通達泰源盆地,於1929年架設了一座鐵索吊橋,作為牛車通行的要道。這座舊橋在1953年被改建為水泥橋,成為當時的交通要道。然而,隨著時代的演進,新橋於民國80年建成,並規劃為休憩園區,保留舊橋作為觀光與教育的重點景點。如今,登仙橋遊憩區不僅保留了歷史遺跡,更結合自然生態與文化特色,成為臺灣重要的生態與歷史景觀地。

遊憩區的重點地點包括舊橋、新橋、馬武溪谷、東河部落與周邊的自然景觀。其中,舊橋的建築風格獨特,造型優雅,宛如長虹跨溪,令人聯想到古代的樺木橋樑。這座橋樑的結構採用水泥與鋼鐵結合的方式,與周圍的自然景觀相呼應,成為遊客拍照與賞景的熱門地點。而新橋則以鋼骨結構為主,給人豪邁粗獷的感覺,與舊橋形成對比,展現出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

馬武溪谷是登仙橋遊憩區的核心景觀之一,這座峽谷的形成與周圍的地質結構密切相關。遊憩區的地質結構主要由火山岩、沉積巖、深海碎屑岩和泥岩層組成,這些巖層經過長期的侵蝕作用,形成了陡峭的巖壁與壯麗的峽谷。在這片原始森林的掩映下,馬武溪流經峽谷,清澈的溪水在陽光下閃爍,與周圍的綠意盎然的景觀交相輝映,令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寧靜與壯麗。

除了自然景觀,登仙橋遊憩區也是一個觀察臺灣獼猴的絕佳地點。這羣猴子生活在馬武溪谷的原始森林中,以樹枝為主的生存環境,使其成為這片峽谷的特有生態。遊客在遊覽過程中,常常可以見到成羣結隊的猴子在樹上覓食,或直接下到地面與遊客互動。然而,為了確保遊客的安全,遊憩區內有明確的警示標語提醒遊客,野生獼猴具有攻擊性,不得餵食或挑釁,以免造成意外與衝突。

東河部落則位於登仙橋遊憩區的東側,是阿美族原住民的聚居地。這個部落的名稱「瑪洛阿瀧」(Marongarong)源於「Ma」與「Rongarong」的組合,其中「Rongarong」意指溪水湍急,而「Ma」則強化了溪水的聲勢。部落的祖先初來乍到時,看見湍急的溪水瀧瀧作響,便以「Marongarong」稱呼這裡。東河部落的屋舍多使用茅草、漂流木與岩石等天然素材建造,展現出原住民的建築特色。在部落內,遊客可以體驗原住民的風味餐飲,並瞭解阿美族的文化與生活。

除了東河部落,遊憩區的周邊還有許多自然景觀值得探訪。例如,泰源幽谷是一條蜿蜒於馬武溪谷中的步道,遊客可以沿著步道深入峽谷,欣賞壯麗的自然景觀,並觀察猴子的活動。此外,遊憩區內的觀景臺與步道也提供了觀賞馬武溪谷的絕佳視野,遊客可以在此遠眺周圍的果園、農田與村落,感受到這片土地的寧靜與豐饒。

在遊憩區內,遊客也可以體驗一些戶外活動,例如劃竹筏、撒網等。這些活動讓遊客更深入地瞭解馬武溪的生態與環境,同時也能感受自然的風趣與魅力。此外,遊憩區內的餐飲與住宿服務也相當完善,遊客可以在這裡享受原住民風味的餐點,或在部落內體驗原住民的生活方式。

總體而言,登仙橋遊憩區是一個結合自然景觀、歷史遺跡與生態資源的綜合性景點。這裡的舊橋、新橋、馬武溪谷、東河部落與周邊的自然景觀,共同構成了一幅壯麗的生態與人文畫面。遊客在這裡可以欣賞到臺灣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景觀,同時也能體驗到原住民的文化與生活。無論是對自然生態的熱愛者,還是對歷史文化感興趣的遊客,都能在登仙橋遊憩區找到屬於自己的美好回憶。

附近的景點
東河橋風景區
泰源幽谷
東河橋
瑪洛阿瀧部落
金樽漁港
阿美族民俗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