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沙哇力部落

巴沙哇力部落在台東富岡鄉,有約379人,阿美族佔大多數。1939年因日本建港口,原住民遷至猴子山西北側。部落依山傍水,富岡溪提供水源與農業資源,猴子山是重要地標。生態資源豐富,傳統祭典與自然環境緊密相關,如水神信仰。農業與畜牧依賴自然,現代化帶來觀光機會,也面臨文化傳承與環境保護的挑戰。部落歷史、地理與文化共同塑造其獨特面貌。

巴沙哇力部落位於臺灣臺東縣富岡鄉,其地理位置與周邊自然環境、歷史沿革及文化特色,構成了這個原住民聚落獨特的面貌。部落總人口約379人,其中原住民佔52%,主要族羣為阿美族,佔48%。部落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939年,當時因日本殖民政府沿富岡溪興建港口,原住民被遷移至猴子山西北側。這段歷史不僅影響了部落的地理分佈,也塑造了其與周邊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

部落的聚落位置依山傍水,富岡溪流經其間,為部落提供了重要的水源與農業資源。猴子山作為周邊的地理標誌,不僅是自然景觀的代表,也與部落的歷史遷移有密切關係。部落的發展過程中,藍家提供的土地成為重要據點,這段歷史也反映了原住民與在地社羣之間的互動與合作。

在自然環境方面,巴沙哇力部落的周邊擁有豐富的生態資源。富岡溪流經部落,其沿岸的地形與植被為部落居民提供了生活與農業的基礎。猴子山的地形則提供了視野廣闊的觀光點,成為部落與外界連結的重要地標。此外,部落周邊的自然景觀,如山林、溪流、草地等,也影響了部落的傳統活動與文化習俗。

在文化活動方面,巴沙哇力部落的傳統祭典與節慶活動,展現了其與自然環境的緊密連結。例如,部落的傳統祭典可能與富岡溪的水神信仰有關,或是與猴子山的自然景觀相關。這些祭典活動不僅是部落文化的表達,也反映了部落居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敬畏。此外,部落的傳統手工藝,如織布、陶藝等,也與周邊的自然資源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手工藝不僅是部落文化的象徵,也成為部落與外界互動的重要媒介。

在農業與自然資源方面,巴沙哇力部落的居民依賴周邊的自然環境進行耕作與畜牧。富岡溪的水資源為農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而猴子山的地形則有利於畜牧業的發展。部落的農業活動不僅是生存的需要,也與部落的傳統知識和生態智慧有著深層的聯繫。例如,部落居民可能根據富岡溪的季節性水流變化,調整農作的時間與方式,這種與自然環境的互動方式,展現了原住民對自然環境的深刻理解。

在現代化與文化傳承方面,巴沙哇力部落的發展也受到周邊環境的影響。隨着交通與觀光的發展,部落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一個具有特色的旅遊地點。然而,現代化也帶來了對原住民文化傳承的挑戰。例如,部落的傳統祭典可能需要與現代觀光需求相平衡,以確保文化活動的持續性。此外,部落的自然環境也面臨開發與保護的矛盾,如何在發展與保護之間取得平衡,是部落居民需要面對的問題。

總體而言,巴沙哇力部落的地理位置、歷史沿革、自然環境與文化活動,共同構成了這個原住民聚落的獨特面貌。部落的發展不僅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也與周邊的歷史事件、文化傳統以及現代化趨勢有著密切的關聯。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巴沙哇力部落的現狀,使其成為一個具有歷史深度與文化價值的原住民聚落。

附近的景點
富岡漁港
富岡漁港
富岡地質公園 (小野柳)
小野柳遊客中心
富岡地質公園 (小野柳)
加路蘭遊憩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