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勞蘭部落在台東太麻里鄉,原住民因日據時代遷移到現今的新香蘭聚落。這裡有豐富的文化、產業與社區活動,是個具代表性的原住民部落。小米工坊是核心產業,種小米、做小米飯、糕、茶,還用紅黎做特色料理,同時傳承文化。接待中心提供住宿與導覽,也照顧長者。民宿用風災漂流木蓋的,結合傳統與舒適。文化體驗區有獵人學校、DIY活動,讓遊客體驗原住民生活。紅黎成熟季結合聖誕節,用紅黎裝飾,很有特色。酒糟還用來醃肉、做香腸,展現創新與環保。這些地方體現了部落對文化傳承、社區合作與環境保護的重視。
拉勞蘭部落位於臺灣臺東縣太麻里鄉,原為香蘭山上的原住民聚落,因日據時期的政策遷移至現今的新香蘭聚落。這個部落以豐富的原住民文化、多元的產業發展與活絡的社區活動聞名,其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歷史沿革、文化傳統及現代化發展的結合,使其成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原住民聚落。以下將針對部落內幾個重點地點進行介紹,展現其獨特的風貌與特色。
首先,部落的核心產業之一是「小米工坊」。這座工坊不僅是部落經濟的重要支柱,也是文化傳承的載體。在部落後方的山坡上,種植著約兩甲的小米田,這項農業活動源於原住民傳統的耕作方式,並結合現代的產業開發。工坊內提供各種小米相關的產品,如小米米飯、小米糕、小米茶等,並結合在地的紅黎(一種紅色的植物,常作為食用或藥用)與其他天然食材,創造出獨特的風味餐點。工坊的創辦人亞榮隆·撒可努,以其生動有趣的文字,傳遞原住民對自然環境的尊重與保護理念,使這座工坊不僅是產業基地,更成為文化教育的場所。此外,工坊還提供導覽解說服務,讓遊客更深入瞭解小米的種植過程、傳統工法與在地文化。
其次,部落的「接待中心」是遊客進入部落後的第一個接觸點,這裡不僅提供住宿與導覽服務,也作為部落與外界連結的橋樑。接待中心的設計融合了原住民的建築風格與現代舒適性,空間內設有文化展區,展示部落的歷史、傳統工藝與生活習慣。此外,接待中心也作為「老人日間關懷站」的所在地,這是由部落與政府合作設置的社區照顧機構,為年長族人提供日間照顧、健康管理與社交活動的空間。這項設施的設立,不僅體現部落對年長者的關懷,也展現其社會責任與社區意識。
部落的「民宿」是另一個重要的地點,這座民宿由部落居民共同經營,採用莫拉克風災期間漂流的木頭作為建築材料,體現出在地居民對自然災害的反思與對環境的尊重。民宿的設計融合排灣族的傳統建築風格,並結合現代的舒適性,提供遊客一個既能體驗原住民文化,又能享受舒適住宿的空間。民宿的經營模式也展現部落的社區精神,除了提供住宿服務,還與部落的其他產業結合,例如在紅黎成熟的12月,民宿會結合聖誕節的活動,用紅黎代替傳統的聖誕紅,並以紅黎製作聖誕樹裝飾,這種獨特的創意不僅吸引遊客,也成為部落的標誌性活動。
此外,部落的「文化體驗區」是遊客瞭解原住民文化的重要場所。這裡設有「獵人學校」,讓遊客親身體驗原住民的狩獵知識與技巧,並學習傳統的狩獵工具有關的知識。此外,文化體驗區也設有「美食DIY」與「農事體驗」區,遊客可以參與小米的採收、紅黎的處理,或親手製作各種在地料理,體驗原住民的日常生活與飲食文化。這些活動不僅讓遊客更深入理解原住民的傳統,也讓他們在參與中建立與在地文化的連結。
部落的「紅黎成熟季」是另一個重要的活動地點。每年12月,紅黎成熟時,部落會舉辦一系列的慶典活動,結合傳統的節慶與在地的農業活動。這期間,部落會以紅黎作為主要的裝飾材料,並結合聖誕節的活動,創造出獨特的節慶氛圍。這種結合傳統與現代的活動,不僅吸引遊客,也讓部落的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到延續與發展。
除了這些重點地點,部落的「酒糟利用」也是值得關注的特色。部落的酒糟被用來醃肉,不僅符合環保的理念,也展現出在地居民對食物的創新運用。此外,酒糟還被建議用來製作香腸,並進行各種延伸變化,使這項活動不僅具有經濟效益,也成為部落文化的一部分。
總體而言,拉勞蘭部落的重點地點不僅展現其自然與文化特色,也體現出在地居民對社區發展、環境保護與文化傳承的重視。這些地點的設立與運作,不僅讓遊客有機會深入瞭解原住民文化,也讓部落在現代社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未來的發展方向。部落的組織運作也展現出其社區意識與合作精神,透過社區發展協會、文化發展協會等組織,部落在保持傳統文化的同時,也在積極尋求與現代社會的連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