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成大光復校區內有清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的殘蹟,建於1788年,是當時防禦工程的重要遺跡,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它位於大東門與大北門之間,靠近龍山寺與城守營,現存約250公尺,結構保留了清代技術。成大在規劃校園時也保護這段城垣,種植樹木減少破壞,但部分區域仍需修復。周邊有成功湖、榕園與日式建築,歷史與文化價值豐富。這段城垣不僅見證歷史,也成為現代社會與過去的連結,未來仍需持續保護與管理。
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位於臺南市的成大光復校區內,是清代府城防禦工事的重要遺跡之一。這段城垣的歷史可追溯至1788年,當時平定林爽文事件後,臺南府城的城防系統經歷了重大整建,原本以竹木為主的木柵城被改為以三合土夯築的土城,小東門段便是在此階段完成的。這段城垣不僅是府城歷史的見證,也反映了清代城防工程的技術與規模,至今仍保留著部分原始結構,成為研究臺灣城牆歷史的重要資產。
小東門段城垣的地理位置依舊與清代府城的城防佈局密切相關。根據歷史記載,小東門段的範圍位於大東門與大北門之間,正東側依臨龍山寺,西側則與城守營相接。在清代,這段城垣的建造與整建是府城防禦體系的關鍵一環,其結構設計旨在加強城牆的防禦能力,以應對可能的外來侵襲。目前殘存的城垣部分位於成大光復校區的勝利路與大學路之間,北側接壤小東路,南側則靠近大學路,全長約250公尺。這段城垣的現存部分主要由三合土夯築而成,其結構特徵保留了清代城牆的施工技術,並在歷經歲月後仍維持著相對完整的形態。
從歷史文獻與考古調查可見,小東門段城垣的建造與整建過程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1788年,林爽文事件後,臺南府城的城防系統進行了全面的整建,這段城垣便是在此階段完成的。當時的工程不僅強化了城牆的防禦功能,也使城牆的規模更加宏偉,奠定了日後府城城防系統的基礎。道光十二年(1833年)張丙之役後,府城又進行了外城的擴建,使得城牆的結構更加完善。然而,隨著時代的推移,城牆的防禦功能逐漸被現代化防禦系統取代,而這段城垣也成為歷史遺跡,被保留下來供後人研究與參觀。
目前小東門段城垣的現存狀況受到多方面的保護與管理。成大光復校區在規劃校園空間時,便將這段城垣納入考慮範疇,並在城垣周圍種植樹木,以減少人為活動對城垣的破壞。此外,校方也積極維護這段城垣的結構,使其在自然環境中得以保存。然而,由於城垣的結構較為脆弱,部分區域仍需進行修復與保護。例如,1966年成大收購光復營區校地時,為建造校園圍牆,曾拆除南段城垣,但這段拆除的城垣在後來的整建中被重新納入考量,並與現存的城垣形成連接,使這段城垣的完整性得以維持。
小東門段城垣的周邊環境也具有重要的歷史與文化價值。成大光復校區內的成功湖與榕園,是這段城垣周邊的自然與人文景觀。成功湖作為一處人工湖,其周圍的景觀與城垣的歷史背景相呼應,而榕園則是日式庭園的代表,其設計與城垣的歷史背景也存在著一定的聯繫。此外,成大光復校區內的舊文學院與其他日式建築,也與這段城垣的歷史背景相呼應,形成了一個歷史與現代交融的場域。
從歷史與文化的角度來看,小東門段城垣的價值不僅在於其作為清代城牆的遺跡,更在於其作為歷史見證的意義。這段城垣的建造與整建過程,反映了清代府城的防禦需求與工程技術,也體現了當時的城防策略與建築理念。此外,這段城垣的現存狀況,也成為研究臺灣城牆歷史的重要資產,為學者與歷史愛好者提供了實地考察的機會。在現代社會中,這段城垣的價值不僅在於其歷史意義,也體現在其作為文化景觀的一部分,為成大光復校區增添了歷史深度。
然而,小東門段城垣的保護與管理仍面臨一些挑戰。例如,城垣的結構較為脆弱,需定期進行維護與修復;此外,周圍的樹木與自然環境也影響著城垣的保存狀況。因此,校方與相關機構需要持續投入資源,以確保這段城垣的完整性與安全性。同時,也需加強對這段城垣的教育與宣導,讓更多人瞭解其歷史背景與文化價值,進而提升對歷史遺跡的保護意願。
總體而言,臺灣府城城垣小東門段殘蹟是清代府城歷史的重要見證,其歷史背景、地理位置、現存狀況與周邊環境,都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這段城垣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成為現代社會與歷史之間的連結點,為人們提供了認識過去與現在的機會。在未來,這段城垣的保護與管理仍需持續努力,以確保其歷史價值得以保留,並為後人留下寶貴的歷史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