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安慶修院位於花蓮吉安鄉,是東部少數保存完好的日式宗教建築遺蹟,也是連接中日文化的重要橋樑。它建於日據時代,由日本移民川端滿二興建,最初是真言宗教堂,後來成為融合日本與在地文化的歷史場域。慶修院內有88尊石佛,以及許多歷史遺跡如百度石、賽錢箱等,展現當時的宗教儀禮。現今慶修院不僅舉辦文化活動,如青葉祭與宗教祈福,還結合在地美食,成為花蓮的文化亮點,讓遊客能深入體驗歷史與文化。
吉安慶修院位於臺灣花蓮縣吉安鄉,是東部地區最具代表性的日式宗教建築遺蹟,也是現今少數保存完好的日據時期移民村文化遺產。這座歷史建築不僅是真言宗信仰的中心,更融合了日本傳統建築風格與在地文化元素,成為連接中日文化的重要橋樑。慶修院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據時代,當時因移民潮而興建,後因戰爭與時代變遷而陷入沉寂,如今則以活化再利用的方式,成為兼具宗教信仰與文化教育功能的歷史場域。
慶修院的歷史背景與建構過程,源於日據時期移民的信仰需求。19世紀末,日本在臺灣推行殖民政策,吉安鄉因靠近太魯閣族人領地,成為日人移民的重要據點。當時的移民多來自日本四國的德島縣吉野川沿岸,因此將此地命名為「吉野」,以紀念故鄉。然而,因氣候與生活環境的不適應,移民們對精神信仰的需求日益增加。1917年,由當時日人川端滿二發起,於吉野移民村內建立「真言宗吉野佈教所」,這座建築成為移民的精神信仰中心,也成為慶修院的起源。當時的佈教所除了提供宗教信仰,也兼具醫療、教育與社區服務功能,是當時移民生活的核心。
慶修院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日本傳統與在地特色,主要結構採用木構架系統,屋頂為日本「寶形造」(四注攢尖)設計,屋面舖設金屬浪板,是當時少見的技術應用。主神殿內供奉弘法大師空海、不動明王與毘沙門天王,這三尊神像代表著日本神道與佛教的信仰結合。此外,慶修院內保留了多處歷史遺蹟,包括「百度石」(代表百次祈願的石碑)、「賽錢箱」(參拜時投幣的容器),以及「搖鈴」(祈願時使用的鈴鐺),這些細節皆展現日據時代的宗教儀禮與文化特色。
慶修院最引人注目的景點,是園內排列的88尊石佛。這88尊石佛據說是川端滿二親自親身行遍日本四國島上的88座修道寺院,一一請回而來,讓吉野移民村的居民能夠就近參拜。每一尊佛前堆疊的木牌與紅紙條,代表著遊客們各式各樣的祈願,形成獨特的祈福場景。此外,中央的「光明真言百萬遍」石碑,是慶修院的靈魂所在。據傳,信眾繞行百圈可將百次功德迴向給眾生,或在此石碑前祈求,亦有治病的功能。這座石碑不僅是宗教信仰的象徵,也成為遊客與信眾的精神寄託。
慶修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延伸至更廣泛的中日交流。真言宗源自日本,由弘法大師空海在四國苦修,並設立88處修道靈場,後發展成「四國遍路」的信仰傳統。慶修院的88尊石佛,正是這一傳統的具體展現,讓遊客在參觀時能感受到日本佛教的歷史深度。此外,慶修院內的「水手舍」(淨身處)與「不動明王像」,也展現了日本神道與佛教的融合,成為研究日據時代宗教文化的重要場域。
除了宗教與歷史遺蹟,慶修院的現狀也展現活化再利用的成果。目前,慶修院定期舉辦多樣的文化活動,例如端午鯉魚祭、青葉祭、宗教祈福活動,以及跨年敲鐘等,吸引許多遊客與信眾參與。這些活動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也讓慶修院成為花蓮吉安鄉的文化旅遊亮點。此外,慶修院周邊也發展出許多在地美食,例如「慶修院馬告香腸」與「吉安鄉農會冰淇淋」,這些特色美食與慶修院的歷史背景相呼應,成為遊客到訪的必訪地。
慶修院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反映在它的現狀與未來發展上。作為縣定古蹟,慶修院在保存歷史遺跡的同時,也積極推動文化教育與社區活化。例如,園區內不定時提供DIY體驗活動,讓遊客能更深入體驗日據時代的宗教與生活文化。此外,慶修院內的浴衣與和服租借服務,也讓遊客能親身體驗日本傳統服裝,感受異國文化。這些措施不僅提升慶修院的可遊性,也使其成為連接中日文化的重要場域。
總體而言,吉安慶修院不僅是日據時代移民村的宗教信仰中心,更是東部地區保存最完整的日式宗教建築遺蹟。它的歷史背景、建築風格、景點分佈與文化活動,皆展現了日本與臺灣的歷史聯繫,也成為研究日據時代宗教與文化的重要場域。對於遊客而言,慶修院不僅是參觀歷史遺跡的場所,更是一段沉浸式文化體驗的旅程,讓人能在歷史與當下之間,感受到日本與臺灣的深厚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