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叭石柱

掃叭石柱位於花蓮瑞穗鄉舞鶴村,是花東縱谷中一段神秘的遺跡,也是臺灣最高的石柱之一。這裡有阿美族的傳說,說是因為族人用木板遮雨而得名。石柱高達近六公尺,重達十公噸,傳說中曾有人唱錯祈禱詞,被風吹成石頭,成了石柱。這處遺跡被列為三級古蹟,現在設有公園和解說牌,讓遊客能深入了解其歷史與文化價值,成為重要的文化遺產與景點。

掃叭石柱位於臺灣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北端,處於臺9線省道花東公路275公里處右轉後的臺地上,這處地點被稱作「掃叭石柱」,是花東縱谷中一段歷史與文化交融的神祕遺跡。自古以來,這座石柱不僅是臺灣已知最高大的石柱遺跡,更因為其獨特的形態、歷史背景與阿美族的傳說,成為當地重要的文化標記。掃叭石柱的地理位置與周邊環境,使其成為一個兼具自然景觀與人文價值的景點,吸引許多遊客與學者前來探訪。

從地理環境來看,掃叭石柱位於花蓮縣瑞穗鄉舞鶴村北端,處於花東縱谷中段的秀姑巒溪流域。舞鶴村位於花東縱谷的中上游,周圍地勢高亢,可遠眺秀姑巒溪河谷與對岸的山巒,景緻優美。掃叭石柱所在的舞鶴臺地,是花東縱谷中一段特殊的地形,這處臺地因位於河谷中段,地勢較高,因此在古代便成為重要的聚落與交通要道。臺9線省道花東公路穿過此地,將花蓮與臺東連接起來,而掃叭石柱的地理位置便在這條公路的275公里處,成為沿線一個標誌性的景點。

從歷史背景來看,掃叭石柱的起源與阿美族的傳說密不可分。根據現場解說牌的記載,掃叭石柱的命名來源與阿美族語的發音有關,「掃叭」在阿美族語中意指「木板」,這一個詞語的來源,與阿美族人對這處地點的記憶有著深層的連結。根據傳說,數百年前,一羣阿美族人來到舞鶴臺地開墾,卻因突如其來的暴雨,不得不撿起附近的木板來遮雨,因此這處地點便被稱作「掃叭」。這個傳說雖然看似簡單,卻反映了阿美族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以及他們在面對天災時的應變智慧。

除了這個傳說,還有另一個與掃叭石柱相關的傳說,據說在阿美族人蓋房子時,必須圍著基地一起唱著祖先留下的祈禱詞,若有人唱錯,馬上會被大風颳走,所有東西都會變成石頭,而掃叭石柱便是這兩位唱錯祈禱詞者的下場。這個傳說雖然帶有民間神話的色彩,但卻也展現了阿美族人對祖先教訓的重視,以及對團結合作的強調。這兩個傳說雖然內容不同,但都傳達了一個共同的訊息:阿美族人需要記取祖先的教訓,保持團結,避免因個人的過失而導致整體的災難。

從建築特色來看,掃叭石柱的形態與規模令人驚嘆。根據現場的測量資料,這兩根大石柱的高度分別為575公分與399公分,重量則分別為9.5公噸與7.5公噸。這兩根石柱矗立在地面上,面向遠方的紅葉溪谷,風水極佳,而埋在地底的部分,據估計還有1.7公尺深。短石柱不知何時曾經倒過,後來由瑞穗鄉公所僱工扶正,在扶正過程中曾研究將兩根大石柱遷移他處,但發生許多奇怪現象,當地人說,石柱可能有靈性,不肯被搬動,最後還是留在原處。這種說法雖然帶有神祕色彩,但也反映了當地居民對這處遺跡的敬畏之情。

從文化意義來看,掃叭石柱不僅是臺灣已知最高大的石柱遺跡,更因為其與阿美族的傳說連結,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象徵。根據考古學家的研判,掃叭石柱的遺址屬於新石器晚期的「卑南文化」,其年代距今約3000年。這說明掃叭石柱的歷史可以追溯到臺灣的早期文明時期,是研究臺灣原住民歷史與文化的重要依據。此外,掃叭石柱的遺址與周邊的出土遺物,也顯示了當時阿美族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他們在建築與生活上的智慧。

從現狀與保護來看,掃叭石柱在1988年經內政部指定為三級古蹟,成為臺灣重要的文化遺產。在花東縱谷風景區管理處的修建整理下,現已整理為石柱公園,成為瑞穗鄉的一處人文勝地。這座石柱公園不僅保留了掃叭石柱的原貌,也加入了導覽系統與解說牌,讓遊客可以更深入地瞭解這處遺跡的歷史與文化意義。此外,鄰近的阿美族部落與Sakizaya人仍傳唱著與石柱有關的祖源、禁忌與傳說,使得掃叭石柱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傳承地。

總體而言,掃叭石柱的地理位置與周邊環境,使其成為一個兼具自然景觀與人文價值的景點。從歷史背景來看,這處遺跡與阿美族的傳說緊密相連,展現了阿美族人與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與智慧。從建築特色來看,這兩根大石柱的規模與形態,令人驚嘆,也反映了當時阿美族人的建造技術與對自然環境的尊重。從文化意義來看,掃叭石柱不僅是臺灣已知最高大的石柱遺跡,更因為其與阿美族的傳說連結,成為一個重要的文化象徵。而從現狀與保護來看,掃叭石柱在花東縱谷風景區的保護下,成為一個活生生的文化傳承地,吸引許多遊客與學者前來探訪。

附近的景點
Satokoay (舞鶴)遺址
北回歸線標誌公園
北回歸線標誌
瑞穗牧場
瑞穗牧場
舞鶴觀光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