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古屋位於花蓮光復鄉,是1924年由謝伯芳興建、1929年完工的阿美族傳統木屋,是全台唯一保存完整的原住民木造建築。它融合傳統工藝與現代技術,如箭竹與鐵皮屋頂、無基礎大柱結構,展現原住民智慧與自然適應力。古屋不僅是文化遺產,也見證歷史變遷與現代化衝突。雖然現存狀況良好,但周圍環境與管理仍需加強,以延續其文化價值與歷史意義。
馬太鞍古屋位於花蓮縣光復鄉大馬村,是一處保存完整的阿美族傳統木造古屋,建於1924年,由謝伯芳所籌建,1929年完工。這座古屋不僅是花蓮縣內唯一保留完整的阿美族木造建築,更以獨特的建築工藝與文化象徵,成為研究原住民歷史與傳統的重要遺產。它的歷史背景、建築結構與文化價值,都是值得深入探討的重點。
從歷史脈絡來看,馬太鞍古屋的建造背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密切關係。1920年代,花蓮地區的原住民社區因開發與殖民政策的影響,許多傳統聚落與建築形式受到衝擊。然而,馬太鞍部落的居民仍保留了其文化傳統,並在建築上展現出獨特的智慧。這座古屋的建造,不僅是個人的創作,也反映了當時原住民與外界互動的歷史痕跡。例如,古屋的座向原本為座西朝東,但因道路拓寬而遷移,最終成為坐南朝北的結構,這種改變不僅影響了建築的方位,也象徵著原住民與現代化之間的碰撞與適應。
在建築結構方面,馬太鞍古屋的設計融合了原住民的傳統工藝與當時的技術條件。屋頂以箭竹排列,再覆上鐵皮,這種設計既具有防風避雨的功能,也展現出原住民對自然素材的巧思。屋頂的箭竹排列方式,不僅是為了結構的穩定,也可能是為了增加屋頂的美感與視覺效果。而鐵皮的使用,則是當時工業技術的產物,這也反映出原住民在面對現代化進步時,如何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找到平衡。
古屋的樑柱則是純原住民手工打造,接頭處鑿洞加卡榫,這種工藝方式不僅強化了結構的穩定性,也展現出原住民對木頭的深刻理解。大廳的門楣與橫樑上刻有雕花,這些雕花的設計,可能是為了美化空間,也可能是為了象徵部落的歷史與文化。而牀板早期使用黃藤編製,現改為木質地板牀,這種改變反映了時間的流逝與材料的更新,也顯示出古屋在歷經歲月後仍能保持其功能性。
古屋的結構設計也展現出原住民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能力。例如,八角柱型的大樑,以及24支大柱無基礎,直接安放在石塊上,這種設計不僅能防震,也避免了颱風對建築的影響。這種結構方式,體現了原住民對自然災害的預見與防範,也顯示出他們在建築上對環境的深刻觀察。此外,木製窗櫺底層有酒瓶倒立,這種設計不僅能提升採光與通風,也可能是為了防止蟲害或風雨侵入,展現出原住民在建築細節上的巧思。
在文化意義方面,馬太鞍古屋的價值遠遠超越其建築本身。它不僅是原住民傳統建築的實證,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載體。古屋的內部可能展現阿美族的傳統建材與工法,例如使用原住民的木材、竹子、鐵皮等材料,以及他們的建造技術。這些元素不僅是建築的構成部分,也是原住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古屋的周圍環境,如武昌街作為原住民族文化推展據點,以及連接軍營的豐年祭會場,都顯示出古屋與周邊社區的緊密聯繫。這種聯繫不僅是空間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展現出原住民在現代化過程中如何保持其文化特色。
然而,馬太鞍古屋的歷史與文化價值也面臨著挑戰。例如,古屋前院子前的茅屋,屋頂稻草已經腐爛,顯示出維護工作的重要性。這也提醒我們,雖然古屋本身保存完好,但周圍的環境與維護工作仍需要持續投入。此外,有遊客提到在參觀時遇到兩隻咆哮的狗,擋住進入古屋的入口,這反映出古屋在管理與安全方面仍需要改善。這也提醒我們,在推廣古屋的文化價值時,也需要考慮如何讓遊客安全、順利地參觀。
馬太鞍古屋的建築風格與文化價值,使其成為花蓮地區重要的文化資產。它的歷史背景、建築結構與文化意義,都是值得深入研究與傳承的重點。這座古屋不僅是原住民傳統建築的實證,也是一個活生生的文化載體,展現出原住民在面對現代化進步時的智慧與適應能力。它的存在,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啟示。在推廣這座古屋的同時,我們也需要思考如何讓它在現代社會中繼續發揮其文化價值,並讓更多人瞭解與珍惜這份寶貴的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