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港殉職者紀念碑

築港殉職者紀念碑位於基隆市西十六號碼頭附近的火號山,是基隆港歷史的重要象徵。紀念碑融合西方建築風格與本土元素,設計粗獷堅實,與周圍自然景觀呼應。火號山的地理位置不僅見證基隆港的發展,也讓紀念碑成為歷史與現實的交界點。紀念碑建立於1930年,紀念1899年起築港過程中的殉職者,特別是西十六號碼頭建設時犧牲的員工。這座碑身遠看如人頭長鬚,象徵歷史的記憶與未來的提醒,是基隆港歷史與自然的結合點。

築港殉職者紀念碑位於基隆市西十六號碼頭附近的火號山,坐落在港務局舊宿舍高遠新村旁的小山丘上,這處地理位置兼具歷史與自然的意象,成為記憶與土地的連結點。從地理位置來看,火號山與西十六號碼頭的相對位置,不僅是基隆港歷史發展的關鍵地標,也成為觀看基隆港風貌的視覺中心。當你站在火號山頂俯瞰,基隆港的航道與碼頭的現代化建設交織出過去與現在的對話,而紀念碑則如一塊歷史的石碑,靜靜守護著這段被汗水與生命換來的港灣記憶。

火號山的地形與周圍環境,為紀念碑的建造提供了自然的基礎。這座小山丘的坡度與高度,使得紀念碑的建築結構既能與周圍景觀融合,又能形成視覺上的突出點。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火號山的選址與西十六號碼頭的建設有著密切的關聯。西十六號碼頭是基隆港現代化工程的重要一環,而這座碼頭的建設過程,正是日治時期臺灣港口發展的縮影。火號山作為這段歷史的象徵,其地理位置與紀念碑的設置,成為記憶與現實的交界點。

從建築風格來看,紀念碑的設計融合了西方建築藝術與本土文化元素,展現出折衷主義的特色。基磐與基座的外型輪廓相似,基磐表面僅以水泥粉刷,而基座則以洗石子表面處理,這種處理方式不僅增加了建築的質感,也讓其與周圍自然環境形成對比。基座的裝飾繁複,包含四個角邊的圓柱體、橢圓體以及拱券石砌、亂石砌等元素,這些設計既體現了西方建築的幾何美感,也融入了本土的建造技術。整體建築表現出粗獷堅實的風貌,這與日治時期臺灣建築的風格相呼應,展現出當時對現代化與傳統的平衡。

紀念碑的空間格局也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參道位於紀念碑中軸線上,以上昇的階梯為主,這條階梯不僅是通往紀念碑的通道,也象徵著從過去走向未來的過程。紀念廣場位在上、下層參道之間,為整體空間中最寬敞的地方,這處廣場成為觀看基隆港的視覺中心,也讓來訪者能在歷史與自然之間找到共鳴。紀念碑本身則位於整體空間的最上層,作為參拜儀式的終點,這座碑身的造型遠處觀看有如一個人的頭臉及長鬚,這種設計不僅具有象徵意義,也讓紀念碑成為基隆港歷史的象徵。

從歷史背景來看,築港殉職者紀念碑的建立,與基隆港的歷史發展緊密相連。基隆港自清朝以來便因戰略位置重要而受到重視,而日治時期日本接收臺灣後,選擇基隆港作為全臺灣第一個實施港口現代化的港灣,這座碼頭的建設過程,正是臺灣現代化史的重要篇章。築港殉職者紀念碑建立於1930年,主要為紀念1899年開始築港以來,死歿殉職的築港人員,其中以1924至1928年興建西十六號碼頭時殉難的職工為主。這座紀念碑不僅是對這些犧牲者的紀念,也成為基隆港歷史的見證。

火號山與西十六號碼頭的地理位置,也讓紀念碑成為基隆港歷史與自然環境的結合點。當你站在火號山頂,可以同時看到基隆港的航道與碼頭的現代化建設,而紀念碑則如一塊歷史的石碑,靜靜守護著這段被汗水與生命換來的港灣記憶。這座紀念碑的存在,不僅是對過去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提醒,提醒著人們珍惜這段歷史,並繼續推動基隆港的發展。

總體而言,築港殉職者紀念碑的地理位置、建築風格與歷史背景,使其成為基隆港歷史的重要象徵。這座紀念碑不僅是對過去犧牲者的紀念,也成為基隆港歷史與自然環境的結合點,讓來訪者能在歷史與現實之間找到共鳴,並對基隆港的未來有更深的認識與感悟。

附近的景點
佛手洞
仙洞巖
中法戰役陣亡戰士紀念碑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沙灣歷史文化園區
主普壇(中元祭祀文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