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眉山靈泉禪寺

月眉山靈泉禪寺在基隆市信義區,是北臺灣重要的佛教寺廟,有悠久歷史與精緻建築,是信眾和遊客的靈魂之地。它最早建於1898年,由福建高僧創立,後由善慧法師完成建設,成為北臺首剎。寺內建築融合中西與南洋風格,開山堂與靈泉三塔是重點地點,三塔仿印度佛塔,是歷史遺產。寺內佛像由福建名匠雕塑,展現精湛工藝。靈泉禪寺的自然環境優美,環山綠意,是禪意與信仰的融合之地,讓人心靈沉澱。

月眉山靈泉禪寺位於臺灣基隆市信義區,是臺灣北部佛教的重要寺廟,以其悠久的歷史、精緻的建築與深厚的宗教文化,成為信眾與遊客心中重要的精神棲息地。作為臺灣第一個具有叢林規模的禪剎,靈泉禪寺不僅是佛教信仰的中心,更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與歷史背景,成為一個融合禪意與風景的靈魂之地。以下將重點介紹靈泉禪寺的幾個核心地點,包括其歷史背景、建築特色、開山堂、靈泉三塔以及佛像雕塑等,展現這座寺廟的獨特魅力。

靈泉禪寺的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明治31年(1898年),由福建鼓山湧泉寺的高僧善智、妙密禪師來臺後,在奠濟宮宣揚佛法,因皈依信徒日益增多,決定另建寺廟。信徒林來發捐出菜園坡地一甲,並於隔年開始動工。然而,這兩位禪師在寺廟建設初期圓寂,後由善慧法師接任住持,帶領信眾完成佛殿、開山堂、禪堂等工程。靈泉禪寺因此成為臺灣北部佛教的發源地,被譽為「北臺首剎」,其歷史背景與信仰傳承,為後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靈泉禪寺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中西元素,並帶有南洋風格的影響,這與其歷史背景不無關聯。寺內主要建築包括前殿、正殿、舍利殿、祖師堂等,皆以磚、瓦、木材及石材構築,展現出樸實古樸的禪剎風貌。其中,大雄寶殿是寺廟的中心,氣宇軒昂,其前殿奉祀彌勒菩薩,兩側配祀四大金剛,後殿則供奉釋迦文佛,整體建築佈局嚴謹,體現佛教的莊嚴與秩序。寺內的聖像,如護法朱天、祀佛菩薩、十六尊者等,皆由福建名匠林起鳳所雕塑,其作品在肉髻形式、開臉神韻、衣紋處理及粉線安置等方面,均展現出精湛的工藝技術,被譽為臺灣佛教藝術的代表作。

靈泉禪寺的開山堂是其重要地點之一,位於寺廟的左側,約於西元1920年興建完成,是寺內最早建立的建築。開山堂的建築外觀結合了中西形式,其入口處設有車寄月臺,四周為連續磚造拱圈之迴廊設計,廊柱磚體外露,中段及柱腳以水泥砂漿面飾,連接拱圈處以五角形混凝土塊承接力量,各拱圈並設置拱心石,展現出當時的建築技術與美感。開山堂的屋頂原為木構架的斜屋頂型式,現況則為鋼承板支承鋼筋混凝土樓板之平頂屋面,顯示出歷史的變遷與修復。開山堂內原奉祀銅質靈泉開山善慧氏壽像,後因空間調整而移至祖師堂,但該銅像仍為臺灣工藝史的重要作品,展現日本時代塑像與煉銅技術的成就。

靈泉三塔是靈泉禪寺另一個重要地點,位於寺廟的六和路上,其塔的樣式仿造印度佛塔,是全國少見的歷史遺產。三塔的建築外觀古色古香,別有洞天,不僅表現了佛教精神,也展現出濃厚的佛教藝術氣息。三塔的設計與建造,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藝術風格,其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使它成為靈泉禪寺的重要標誌。遊客在參觀靈泉禪寺時,可透過三塔的視線,遠眺周圍的山巒與湖泊,感受佛教聖地的幽靜與寧靜。

靈泉禪寺的自然環境也是一大特色,寺廟位於月眉山腰,四面環山,綠意簇擁,頗有沉澱人心之「禪境」。這裡不僅有寺廟本身,還有被列為歷史古蹟的開山堂及靈泉三塔,形成一個完整的佛教文化景觀。遊客可以在此登高望遠,或漫步古道,感受佛教聖地的僻靜清幽。此外,靈泉禪寺的周邊環境也十分優美,如寺內的古道、池塘、花園等,皆為信眾與遊客提供休憩與冥想的空間。

靈泉禪寺的歷史與建築,使其成為臺灣佛教文化的重要象徵。其開山堂與靈泉三塔,不僅是寺廟的重點地點,也展現出臺灣佛教的歷史與藝術成就。而寺內的佛像雕塑,如由林起鳳所創作的聖像,更是臺灣佛教藝術的瑰寶。靈泉禪寺的自然環境與宗教氛圍,使它成為一個讓人心靈沉澱、信仰深化的場所。無論是信眾還是遊客,都能在這裡感受到佛教的莊嚴與美好,體會到禪意與信仰的力量。

附近的景點
暖暖親水公園
暖暖水源農場
暖暖雙生土地公廟
暖暖安德宮
暖暖運動公園
暖東苗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