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基隆中正區的漁會正濱大樓,是日治時期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見證基隆漁業發展的歷史。這棟建築曾是水產館,後改為漁會辦公室,因年久失修與火災損壞,後來由基隆市政府修復並規劃為文化園區。修復過程中保留歷史原貌,並加入現代功能,現在成為展示基隆漁業歷史與文化的重要場地,也是觀光熱點。
漁會正濱大樓,一座位於基隆市中正區的歷史建築,其歷史可追溯至日治時期,是當時基隆漁港(正濱漁港)旁最重要的漁業行政中心。這棟建築不僅承載著基隆漁業發展的歷史記憶,更因多次的修復與再利用,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文化標誌。以下將從歷史沿革、建築特色、修復過程與現狀等角度,深入介紹這棟具有重要歷史價值的建築。
日治時期的基隆,作為臺灣北部重要的漁港,其漁業活動的規模與繁榮程度在當時具有代表性。正濱漁港作為主要漁港之一,其周邊的漁業行政設施,自然成為當時管理漁業的重要據點。1934年,臺北州水產會為了提升漁業管理效率,向臺灣銀行貸款四十萬圓,興建了這座水產館,並於1935年落成啟用。這棟建築的設計由臺北州土木課技師負責,其建築風格融合了當時的工藝與功能需求,成為日治時期基隆漁業行政中心的象徵。
水產館的內部結構相當複雜,由多個單位共同使用,包含臺灣水產會社漁市事務所、請願巡查結所、州水產試驗場等。此外,建築內還設有郵局、食堂、標本室,天台上設有氣象觀測所及信號臺,旁邊設有魚市場、珊瑚市場、漁業無線局及冷藏庫。這座建築不僅是漁業行政的中心,也成為當時基隆漁業活動的集散地,其功能的多樣性與規模的宏大,使其在日治時期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水產館與其附屬設施由中華民國海軍接收,後又被基隆區漁會購入,成為基隆區漁會的辦公大樓,改名為漁會正濱大樓。然而,由於長期缺乏維護,建築逐漸年久失修,至2013年,該棟建築物發生火災,導致內部設備與建築外觀多處損壞。這場火災不僅對建築的結構造成影響,也讓這棟歷史建築的保存面臨挑戰。
2015年,基隆區漁會將漁會正濱大樓贈送給基隆市政府,作為大基隆歷史場景再現整合計畫的一部分。基隆市政府在經過調查研究後,決定對這棟建築進行再利用規劃設計,並在2019年由許伯元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復工程。修復工程的目標是保留建築的歷史價值,同時使其適應現代的使用需求,未來預計作為和平島及北海岸間觀光路線的景點「漁業產業文化園區」使用。這項工程不僅是對歷史建築的修復,也是對基隆漁業文化與歷史的再現與傳承。
漁會正濱大樓的建築特色,展現了日治時期的工藝與設計理念。其建築結構為當時的工藝技術所打造,結合了功能與美學的考量。例如,建築的外觀設計採用了當時的磚石結構,並在某些部分加入了木構造的細節,使其在歷史價值與視覺美感之間取得平衡。此外,建築的內部空間規劃也體現了當時的行政需求,例如天台上設有氣象觀測所與信號臺,這項設施在當時對於漁業活動的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在修復工程中,建築師團隊對原建築的結構進行了詳細的調查與分析,並在修復過程中保留了許多歷史原貌。例如,建築的外牆保留了原有的磚石結構,並在某些部分加入了現代的保護措施,以防止未來的損壞。此外,建築內部的空間規劃也進行了適當的調整,使其能適應現代的使用需求,例如增加公共空間、展覽區等,使其成為一個兼具歷史價值與現代功能的場所。
漁會正濱大樓的現狀,不僅是對歷史建築的修復,也成為基隆市文化與觀光的重要資產。目前,這棟建築已開放給公眾參觀,作為「漁業產業文化園區」的一部分,展現基隆漁業的歷史與文化。遊客可以在此參觀建築的內部結構,瞭解其歷史背景,並透過展覽與導覽,深入認識基隆漁業的發展歷程。此外,這棟建築也成為基隆市觀光推廣的重要標誌,吸引許多歷史與文化愛好者前來參訪。
漁會正濱大樓的歷史與現狀,不僅是基隆市歷史的一部分,也展現了日本殖民時期與戰後時期,基隆漁業發展的軌跡。這棟建築的修復與再利用,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基隆漁業文化與歷史的傳承。未來,隨著「漁業產業文化園區」的逐步發展,漁會正濱大樓將成為基隆市觀光與文化的重要場所,吸引更多的遊客與歷史愛好者前來參訪,並促進基隆市的文化與觀光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