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塞司令部

基隆要塞司令部位於基隆市中正區,是結合歷史與文創的熱門景點。這裡有八角形紀念碑、光復樓、軍補庫房等多個歷史空間,每個地方都有獨特的故事與設計。八角形紀念碑建於1946年,有紅色砲彈與階梯設計,展現軍事氣息。光復樓現代化,有互動展覽與婚禮場地。軍補庫房保留日治風格,還有觀景台。綠丘景觀園區有枯山水設計與歷史解說。佈哨所則是拍照熱點。夜間燈光點亮司令部,歷史與當代結合,值得親自探索。

基隆要塞司令部位於臺灣基隆市中正區祥豐街附近,是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與文創景點,結合軍事歷史與文化藝術,展現日治時期的建築風華與當代創意。這座建築羣由多個歷史空間組成,包括八角形紀念碑、光復樓、軍補庫房、綠丘景觀園區、佈哨所等,每一個角落都蘊藏著獨特的故事與設計巧思,值得深入探索。

首先,司令部正前方的八角形紀念碑是整座建築羣的標誌性地標。這座紀念碑建於1946年,由當時的要塞司令史宏熹與多位將領題字,記載「河山並壽」、「金甌無缺,員嶠長春」、「國基永固」等詞句,象徵對國家長治久安的期許。碑身周圍散佈著多個紅色造型砲彈,與其四個入口階梯設計,呼應「四面八方」的意象,展現軍事基地的威嚴。值得注意的是,這座紀念碑的設計融合了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與臺灣本土文化,其外圍的砲彈造型雖然看似簡潔,卻暗藏歷史記憶,提醒人們回顧過去的軍事歷史。

接下來是光復樓,這棟現代化建築與司令部歷史空間相連,被規劃為多媒體互動遊樂展區。光復樓的外觀採用洗石子欄杆與米黃色調,與周遭的日式古蹟建築形成對比,展現傳統與現代的融合。內部則設有互動式展覽,例如AR科技與光影藝術,讓遊客在遊戲中學習基隆的歷史與文化。此外,光復樓也作為舉辦婚禮、活動的場地,將歷史場所轉化為當代社交空間,展現文化與生活的連結。

與光復樓相連的L型建築是國軍營舍C棟,這棟鋼構建築內部為木造的日式「軍補庫房」,被稱為「真東洋小屋」。軍補庫房的設計採用日治時期的建築風格,屋頂為傳統的屋簷造型,結構穩定且工藝細緻。這座庫房在重建後,二樓增設了觀景平臺,遊客可從階梯上到二樓,從高處俯瞰這棟日式老屋的屋簷設計,感受歷史的氣息。庫房外的座椅以彈藥箱造型呈現,結合軍事主題與當代設計,增添趣味性。軍補庫房的窗戶採用「平衡錘上下拉窗」設計,這項特殊技術在日治時期便已應用,讓窗戶能輕易開啟與關閉,展現當時的工程智慧,如今在修復後重新呈現,成為歷史與科技的結合。

司令部左側的綠丘景觀園區是另一個值得留意的空間。這片綠帶區以日式枯山水設計為主,巨石層層堆疊,形成自然的景觀,與周遭的建築形成對比。綠丘上設有解說牌,詳細記載日治時期基隆要塞的地圖與軍備資料,保留了珍貴的文史資料,供遊客參考。此外,綠丘的景觀設計也融入了臺灣本土的自然元素,如樹木與花草,展現歷史與自然的融合。

佈哨所是另一個具有特色的歷史空間,這座低矮灰白的建築在日治時期是基隆要塞的大門,用來監控進出司令部的人員。佈哨所的屋頂呈半圓形,建物則是八角形設計,充滿洋風特色。這座建築的設計不僅具有軍事功能,也成為當代拍照的熱門地點,遊客可在此拍攝具有歷史感的照片,感受過去的軍事氛圍。

夜間的司令部則呈現另一種景象。入夜後,基隆要塞司令部點起明燈,光影照亮整棟建築,昔日的軍事總部變為歷史文化場景,揮別以往的神祕森嚴感,讓民眾更能貼近這個充滿歷史意義的地方。夜景下的紀念碑與軍事庫房,在燈光的映照下,更顯出歷史的厚重與當代的創意。

司令部的歷史背景也值得深入探討。這座建築羣原為基隆要塞司令部,1896年時稱為要塞指揮部,由日軍所成立,1909年更名為要塞司令部,成為當時北臺灣的最高軍事指揮中心。這座建築羣在日治時期便已存在,並在戰後成為臺灣的重要歷史遺產。如今,司令部在整修後,不僅保留了歷史空間,也結合當代文創與互動體驗,展現歷史與當代的連結。

總體而言,基隆要塞司令部是一座融合歷史、文化與創意的建築羣,每個角落都蘊藏著獨特的故事與設計。從紀念碑的歷史意義,到軍補庫房的建築風格,再到綠丘的景觀設計,每一處都值得深入探索。這座歷史遺產不僅是臺灣的軍事歷史見證,也成為當代文化與創意的展覽空間,值得遊客親自到訪,感受歷史的氣息與當代的創意。

附近的景點
清法戰爭紀念園區
二沙灣砲台(海門天險)
沙灣歷史文化園區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紀念碑
阿姆斯脫朗砲(役政公園)
役政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