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梓桑古厝

許梓桑古厝在基隆仁愛區,是日據時期與傳統建築融合的歷史建築,由許梓桑於1931年建造,有特殊文化價值。建築採三合院設計,用高品質煉瓦和牛眼窗,展現當時工藝。附近有防空洞與福安宮,形成歷史與信仰的結合。2024年擴大保護範圍,加強保存。古厝反映基隆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現需修復維護,未來仍是重要的歷史遺產。

許梓桑古厝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愛四路2巷,是一處融合日據時期與傳統建築風格的歷史建築,其歷史背景與建築特色不僅反映當時的社會形態,也與周邊環境密切相關。這座古厝的歷史可以追溯至1931年,當時由許梓桑建造,作為其家族的住所。許梓桑是日據時期基隆著名的詩文學者,其家族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使得這座建築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

許梓桑古厝的建築結構融合了閩南式宅第的風格,並受到日據時期的影響。其建築形式採用三合院的配置,這是一種典型的傳統住宅佈局,中心為庭院,四周為房屋,這種佈局不僅有利於家庭生活的互動,也展現了當時的居住習慣。古厝的外牆使用了頂級的臺灣煉瓦,這種材料在當時是較為昂貴的建材,顯示了建造者對品質的追求。此外,古厝的屋簷部分設有牛眼窗,這是一種通氣設計,用於改善室內的通風條件,也反映了當時的建築技術。

除了古厝本身,其周邊環境也值得關注。在古厝的附近,有幾座防空洞,這些防空洞是日據時期為了防禦空襲而建造的。防空洞的外牆上繪有基隆八景的磁磚畫,這是一種藝術性的裝飾,也展現了當時的民間文化。這些防空洞與古厝相鄰,形成了一種歷史與現代的對比,也讓遊客在參觀古厝時能同時瞭解當時的戰時環境。

在古厝的後方,有座土地公廟,稱為福安宮。這座廟宇是當地居民的信仰中心,其前後的廣場提供了休憩的空間。福安宮與古厝的距離較近,這使得古厝與周邊的宗教文化環境相呼應,也展現了當時的社區結構。福安宮的存在,也讓古厝在文化上更具連繫性,成為一個歷史與信仰交織的空間。

此外,古厝所佔用的土地範圍在2024年被重新確認,新增了仁愛區中興段三小段116、116-1、117-1地號,這三筆土地的面積總計748平方公尺。這項變動是基於歷史建築本體座落位置及周邊環境須一併保存的概念,使得古厝的保護範圍更加完整。這項變動也顯示了政府對歷史建築的重視,以及對周邊環境的保護意識。

許梓桑古厝的歷史價值不僅在於其建築本身,更在於其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例如,防空洞的設置與古厝的地理位置相對接近,這使得古厝在戰時成為一個重要的避難所。而福安宮的存在,則讓古厝在文化上與周邊的信仰環境相連結。此外,中興段的土地範圍的擴大,也使得古厝的保護範圍更加完整,這對於未來的修復與保存工作具有重要的意義。

從歷史的觀點來看,許梓桑古厝的建造與使用,反映了當時基隆的社會與經濟狀況。許梓桑作為一位詩文學者,其家族的歷史與文化背景使得這座建築具有特殊的歷史價值。而古厝的建築風格與材料選擇,也展現了當時的建築技術與材料運用。此外,古厝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也反映了當時的社區結構與文化習俗。

在現今的狀況下,許梓桑古厝的保護與維護仍然是重要的議題。雖然目前古厝的環境已經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地板的破損與室內的階梯已經不見。這些問題需要進一步的修復與維護,以確保古厝的歷史價值能夠得到保留。此外,政府的公告也顯示了對歷史建築的重視,這項公告的內容也讓許梓桑古厝的保護範圍更加完整。

總體而言,許梓桑古厝的歷史背景、建築特色與周邊環境,使其成為一個重要的歷史遺產。這座古厝不僅是基隆市的文化資產,也是一段歷史的見證。其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也展現了當時的社會與文化習俗。未來,這座古厝的保護與維護,將繼續成為基隆市歷史文化的一部分。

附近的景點
奠濟宮
慶安宮
佛光山極樂寺
基隆福德宮
基隆文化中心
城隍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