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沙灣砲臺又稱海門天險,位於基隆市中正區,是結合歷史與自然景觀的古蹟。建於清朝道光年間,經歷中法戰爭後由劉銘傳重建,現在是熱門的旅遊景點。砲臺入口有石階步道,兩側圍欄年久失修,遊客需注意安全。砲臺內有城門、砲墩、彈藥庫等設施,展現清代防禦工事的設計。營盤區與砲臺區分開,方便戰時運用。從砲臺上可俯瞰基隆港,欣賞壯麗海景。周圍的中正公園也是遊客休閒的好地方,讓歷史與自然完美融合。
二沙灣砲臺,又稱為海門天險,位於基隆市中正區三沙灣的山丘之上,是一處結合歷史價值與自然景觀的古蹟。這座砲臺自清朝道光年間(西元1840年)興建,最初是為了防範英軍在鴉片戰爭期間的入侵而建,後於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遭毀損,由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重建,成為今日我們所見的樣貌。它不僅是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壯麗的海景,成為吸引遊客的熱門景點。
砲臺的入口處位於三沙灣的山腳,沿著一段石階步道 upward,可以感受到基隆地區潮濕的氣候對環境的影響。入口處的石階雖然不算陡峭,但表面覆蓋著青苔,路面略顯滑溜,尤其在雨後或潮濕的天氣下,行走時需格外小心。步道兩側的圍欄年久失修,部分區域甚至出現鬆動的現象,這提醒遊客在行走時要留意周圍環境,避免發生意外。沿著步道往上走,可以看到一處公園,園內散佈著多個古蹟與歷史遺跡,遊客可以依照指標選擇想探訪的區域。
當抵達砲臺區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處巨大的城門,門楣上鑲刻著「海門天險」四字,這座城門由粗石堆砌而成,展現出清代建築的特色。城門兩側有城垣,上築雉堞,設有射口,這表明砲臺在戰時具有強大的防禦功能。城門後方是砲臺的核心區域,這裡有16座砲墩與10尊大砲,砲墩之間由石階連接,形成一個整體的防禦體系。砲臺的牆身以當地砂岩砌成,砲基則使用鐵水泥築成,這種材料的選擇,既符合當時的技術水平,也展現出對地質條件的考量。
砲臺區內還可以看到一個彈藥庫,這座彈藥庫位於砲臺的低處,與砲臺區隔開,這種設計有助於避免彈藥爆炸對砲臺主體造成損害。彈藥庫的牆壁厚實,內部結構緊密,展現出當時對軍事防禦的重視。此外,砲臺區內還有幾座砲座,這些砲座由石階環繞,砲身則豎立於砲座之上,這種設計讓砲兵在戰時可以快速調整砲的角度與射擊方向。
除了砲臺區,砲臺的營盤區也值得一探。營盤區位於砲臺的低處,與砲臺區隔開,這種佈局使得砲臺在戰時可以集中火力,而營盤則可以作為士兵的休息與補給地點。營盤區的牆垣雖然部分已經風化,但仍然可以看出當時的建築工藝。營盤區的入口處有一座刻有「海門天險」四字的營門,這座營門與砲臺的城門相呼應,展現出整體的設計理念。
在砲臺的上層,可以看到一個開闊的視野,從這裡可以俯瞰基隆港的景觀,海浪拍打著碼頭,遠處的山巒在天色下顯得格外雄偉。這處視野讓遊客感受到當時砲臺在戰時的戰略地位,也讓現代人得以在閒閒適適中欣賞到基隆的自然美景。
除了砲臺本身的歷史價值,其周圍的環境也值得關注。砲臺附近的中正公園是一處結合自然與歷史的場地,園內有許多古蹟與歷史遺跡,遊客可以在此悠閒地漫步,感受基隆的歷史氛圍。公園內的步道設計合理,沿途有許多指標,方便遊客根據興趣選擇探訪的區域。此外,公園內的涼亭與休閒設施也讓遊客在觀賞景觀的同時,能有機會休息與休養。
總體而言,二沙灣砲臺(海門天險)是一處兼具歷史價值與自然景觀的古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建築設計,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無論是對歷史感興趣的遊客,還是想要欣賞基隆海景的旅人,這座砲臺都值得親自前來探訪。在這裡,不僅能感受到過去的歷史氣息,也能在自然景觀中找到平靜與療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