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甕砲臺位於基隆市太白莊,是日治時期為防禦外敵興建的重要海防工事,歷史可追溯至1900年。砲臺設計採用混凝土與石造結構,設有砲座、彈藥庫與兵舍,形成完整的海防系統。它與基隆港外的其他砲臺互為犄角,具備戰略意義。戰後砲臺經歷多次修復與再利用,現為基隆市重要的文化遺產與觀光地點,設有步道連結周遭景點,並提供歷史導覽服務,展現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價值。
白米甕砲臺,又稱荷蘭城,位於基隆市太白莊地區,是臺灣日治時期為防禦外患而興建的重要海防工事之一,其歷史可追溯至1900年,作為基隆要塞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座砲臺不僅是臺灣近代防禦工程的代表,也因與周遭景觀的融合,成為現今基隆市重要的文化遺產與觀光地點。其地理位置、歷史背景、結構設計與修復過程,皆展現出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價值。
白米甕砲臺的建造動機源自日治時期對臺灣防禦的戰略考量。1899年,臺灣總督府根據《基隆要塞防禦(永久)要領書》的規劃,預見可能爆發的日俄戰爭,因而決定在基隆港外海域興建永久防禦砲臺。1900年,臺灣總督府築城部基隆分部正式展開施工,於同年7月向陸軍大臣提交設計預算書,並於12月12日開工。經過約一年的工程,砲臺於1902年7月30日竣工,成為基隆要塞中最早完成配砲的砲臺。其設計採用混凝土與石造結構,四座砲座朝向北方海域,配備四門8吋加農砲,作為海岸平射砲使用,並設有彈藥庫、兵舍、指揮所等附屬設施,形成完整的海防系統。
白米甕砲臺的地理位置具有戰略意義。它座落於基隆港外海域的太白莊地區,與東岸的社寮島(現和平島)及西岸的萬人頭砲臺互為犄角,共同構成基隆港外港海域的第一道防禦線。砲臺的砲座朝向北方海域,可覆蓋基隆港外的航道,並與附近的基隆燈塔、球子山燈塔等景點形成視線連接,為當時的海防作戰提供重要支援。此外,砲臺與協和火力發電廠的距離相近,使其在戰時可作為砲兵指揮與補給的中轉點。
砲臺的結構設計體現當時的工程技術與戰略考量。砲座區由四座大型砲座構成,每座砲座寬約12.6公尺,前方胸牆高1.72公尺,厚1.7公尺,並設有貯彈孔與運砲坡道,以確保砲彈的緊急支援。砲座後方設有混凝土斜面,以加強防禦效能。砲座四周的胸牆設有貯彈孔,後方則連通砲側庫,作為砲彈的儲存與運送。砲座的設計採用直線形配置,坐南朝北,朝向基隆港外海域,使其能有效覆蓋沿岸地區。
除了砲座區,白米甕砲臺還設有觀測區、兵舍區與庫房區。觀測區位於兩側山丘的制高點,設有指揮所與觀測所,用於監測外海敵艦動態與通訊聯絡。西側觀測所標高178.65公尺,原設有鐵堡,於2020年的修復工程中復原,使其成為歷史情境的展現。東側的山丘則設有射擊指揮所與觀測所,部分混凝土結構仍保存完好。兵舍區與庫房區則分佈於砲座區背坡,設有糧食支庫、兵舍、砲具庫、監守衛舍、炊事場、馬廄等設施,作為砲兵的居住與補給需求。庫房區中的彈藥庫為混凝土拱券構造,平面採U字形設計,用於儲存火藥與砲彈。
砲臺的歷史變遷也反映出戰後的軍事與文化轉變。1945年戰後,基隆要塞與其附屬設施由中華民國國軍接收,1947年因配合基隆要塞縮減計畫,白米甕砲臺隸屬基隆要塞管理。1957年撤銷基隆要塞後,砲臺撤除駐軍,並將所有後膛砲報廢。1977年,廁圊、監守衛舍與庫房交由國有財產局管理,其中廁圊作為太白莊社區的公共廁所使用。1980年,砲座區進行修復工程,以恢復其歷史原貌。1985年,白米甕砲臺被內政部指定為第三級古蹟,並於2 honour 2004年10月12日,基隆市文化局公告包括監守衛舍的三處附屬遺跡為歷史建築。然而,2005年監守衛舍被國有財產局標售後,遭私人得標者拆除,僅存部分殘跡。2009年,白米甕砲臺公告為基隆市市定古蹟,並在2020年開始進行修復再利用工程,將原有庫房改為旅客服務中心,並修繕涼亭、砲臺坡道與日式欄杆,以串聯基隆燈塔、球子山燈塔等景點。
現今的白米甕砲臺,已成為基隆市重要的文化與觀光地點。其砲座區、觀測區、兵舍區與庫房區,皆以原貌保存,並透過修復工程使其歷史情境得以復原。砲臺的砲座、胸牆、運砲坡道與彈藥庫等結構,皆可見證日治時期的工程技術與防禦設計。此外,砲臺的歷史與周遭景觀的融合,使其成為基隆市重要的海防文化地標。目前,白米甕砲臺設有步道連結基隆燈塔與球子山燈塔,並設有旅客服務中心,提供歷史資訊與導覽服務,吸引許多學者、歷史愛好者與一般遊客到訪。
總體而言,白米甕砲臺作為臺灣日治時期的海防工事,其歷史背景、結構設計與修復過程,皆展現出深厚的人文與歷史價值。其地理位置、戰略意義與歷史變遷,使其成為臺灣近代防禦工程的代表,也為現今基隆市的文化與觀光增添了重要資產。通過對白米甕砲臺的介紹,不僅能瞭解臺灣的歷史與文化,也能感受到歷史遺產的保存與再利用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