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基天后宮位於臺南,雖規模不大,卻是國定古蹟,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是鄭成功來台後建立的第一座媽祖廟。廟內建築融合明清工藝與地方特色,如三川門的雕刻、龍柱與憨番圖案,都展現精湛技藝。正殿與後殿結構特殊,彩繪與泥塑藝術更是重點。廟內還有許多歷史碑記,記錄重修與信仰沿革。開基天后宮不僅是媽祖信仰的重要象徵,也是研究臺灣宗教與建築的寶貴實證,來臺南時別忘了去走走,短短半小時就能有許多收穫。
開基天后宮位於臺南市區,雖為一座規模不大的廟宇,卻因其悠久的歷史與豐富的古蹟價值,被指定為國定古蹟。這座廟宇的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是鄭成功率軍來臺後所建立的首座媽祖廟,因此冠以「開基」之名,象徵其在臺灣媽祖信仰中的開創性地位。其建築風格融合了明清時期的傳統工藝與地方特色,並在歷經多次重修後,保留了許多歷史證據,成為研究臺灣宗教與建築史的重要實證。
從外觀看,開基天后宮的三川門構築精緻,門額上雕刻著西施脊,脊頭飾有福祿壽三仙與雙龍護衛,展現出傳統廟宇的裝飾特色。三川門的兩側設有白石龍柱,柱身雕有三爪降龍,這項裝飾極為罕見,也反映了廟宇在建築藝術上的高超技藝。龍柱下方的墀頭處,設有「憨番」雕刻,這兩位形象粗獷的神獸被認為是鄭成功部將的化身,展現出當時代的審美與文化象徵。此外,三川門的垂脊末端皆有排頭戲齣,這些戲劇雕刻內容雖然已難以辨識,但其精緻的工藝與歷史價值,仍令人嘆為觀止。
進入廟宇後,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拜殿,其建築結構為歇山頂的六架楹捲棚式,屋頂覆蓋著彩繪磁磚,兩側牆面設有大型的龍、虎泥塑,這些泥塑以細膩的筆觸表現出神獸的動態,並融入了臺灣傳統的民間信仰元素。拜殿內的神龕兩側設有通道,可通往後殿,這項設計不僅節省空間,也讓參拜者能更順利地遊走於不同建築之間。拜殿的彩繪裝飾以紅色為主調,搭配金屬邊框,展現出明鄭時期的色彩運用與工藝技術。
正殿是開基天后宮的核心建築,其結構為十三架楹承重牆式,這種建築方式在廟宇中相當罕見,因為傳統的抬樑式屋架需要落柱,而正殿內不落柱的設計,讓空間更加開闊。正殿的神龕上方懸掛著「湄靈肇造」匾額,這塊匾額由清代著名藝術家林朝英所題寫,其字跡筆力遒勁,展現出書法與建築的完美融合。神龕兩側的龍虎側牆堵則有大型雕刻,這些雕刻以浮雕與彩繪結合的方式,表現出媽祖信仰的神聖與莊嚴。
後殿的建築結構與正殿相似,為九架楹承重牆式,主祀觀世音菩薩,配祀十八羅漢及月老星君,左右另設兩神壇,主祀福德正神及註生娘娘。後殿的中央神龕上方懸掛著「慈慧」匾額,這塊匾額同樣由林朝英所書,其字跡與正殿的匾額風格一致,展現出藝術家在不同建築中的創作一致性。後殿前方設有簡單的後拜殿,同樣為捲棚頂,兩側各開一八角門,從八角門走出後,可見到建築物後半段的外側,這項設計讓參拜者能更全面地觀察廟宇的建築構造。
開基天后宮的建築中,最具特色的當屬其彩繪與泥塑藝術。三川門的彩繪以紅色為主調,搭配金屬邊框,展現出明鄭時期的色彩運用與工藝技術。此外,三川門的垂脊末端皆有排頭戲齣,這些戲劇雕刻內容雖然已難以辨識,但其精緻的工藝與歷史價值,仍令人嘆為觀止。在廟宇的牆堵處,設有「龍吟」與「虎嘯」的彩繪,這些彩繪以磁磚為材料,展現出二戰末期開基天后宮遭空襲後,如何利用當時的技術與資源進行重建的歷史痕跡。
開基天后宮的歷史可追溯至明鄭時期,其建造過程與鄭成功軍隊的來臺歷史密切相關。據傳,這座廟宇是鄭成功率軍來臺後,為祈求航行平安而建立的首座媽祖廟,因此冠以「開基」之名。廟內祀奉的媽祖神像為隨鄭軍來臺的「船仔媽」,這尊神像刻製於1640年,其歷史價值極高。此外,廟內的磚塊也是鄭軍的第二批自廈門來臺的軍隊運來的,這項細節反映了開基天后宮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
開基天后宮的建築中,還保留著許多歷史證據,例如重修碑記。在廟宇的後方,設有兩面石碑,其中一面署「重修鎮北坊天后廟碑記」,記載了乾隆三十三年乙酉知府蔣允焄重修的歷史,這塊碑記為2003年仿製的;另一面則為「臺閩二級古蹟開基天后祖廟甲申年三朝慶成祈安建醮碑記」,這塊碑記則是205年立碑的。這些碑記不僅記錄了開基天后宮的歷史沿革,也展現出清代官員對古蹟保護的重視。
開基天后宮的建築風格融合了明清時期的傳統工藝與地方特色,其彩繪、泥塑、雕刻等藝術技藝,皆展現出當時代的審美與技術。這座廟宇的歷史價值與藝術價值,使其成為研究臺灣宗教與建築史的重要實證。雖然開基天后宮規模不大,但其歷史悠久,又有這麼多的古物,當然很值得一看。有興趣的朋友,有機會來到臺南,除了喫小喫外,別忘了在逛古蹟的行程中,順道到開基天后宮走走,只要半小時的時間,一樣有會不少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