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

西班牙諸聖教堂遺址在基隆和平島被發現,是少數保留完整殖民時期歷史的遺跡之一。從1626年西班牙人建立聖薩爾瓦多城開始,經歷荷蘭、鄭氏、日治與戰後開發,這片土地歷史層疊。20世紀末考古挖掘重現教堂遺址,展現西班牙與本地建築風格的融合,並發現許多宗教文物。如今這處遺址不僅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對象,也成為基隆觀光與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讓人們更深入認識臺灣的殖民歷史與文化價值。

西班牙諸聖教堂考古遺址位於基隆市中正區和平島,是臺灣少數保留完整歷史記憶的殖民時期建築遺址之一。這座遺址的發現與保存,不僅讓深藏地底三百餘年的西班牙時期建築重現風華,也成為連接歷史、文化與當代的重要跳板。從1626年西班牙人建立「聖薩爾瓦多城」開始,到1668年荷蘭人佔領後,再經由日治時期的開發與戰後船廠的興建,這片土地經歷了多重歷史變遷,而諸聖教堂作為其中的核心建築,其考古發現與現狀,展現了人類文明的層積與時間的痕跡。

### 地點與歷史背景
諸聖教堂所在的區域,現今位於基隆市和平島的平一路與正濱漁港之間,面臨臺灣海峽,背靠和平島的山巒。這片土地在17世紀初被西班牙人發現,並在1626年成為其在臺灣的據點之一。當時的西班牙人以「聖薩爾瓦多城」為基地,於島上興建城堡與教堂,諸聖教堂便是其中的重要建築。根據歷史記載,這座教堂最初由西班牙人建造,用以作為宗教活動與行政中心,其建築風格融合了西班牙與本地的元素,展現出殖民時期的建築特色。

然而,西班牙人僅短暫佔領和平島16年,於1642年被荷蘭人擊退,改名為「北荷蘭城」。直到1668年鄭氏王朝派兵攻城,荷蘭人才撤離,島上的建築逐漸荒蕪。日治時期,這片土地曾被開發,但戰後因興建造船廠,古城遺址便被掩埋在地底。直到20世紀末,考古學家在平一路的停車場挖掘時,意外發現了諸聖教堂的遺址,揭開了這段被掩埋的歷史。

### 考古發現與建築結構
諸聖教堂的考古發現,是臺灣考古界的重要突破。2016年,基隆市政府與學者團隊在平一路的停車場進行挖掘時,發現了這座17世紀教堂的遺址。根據考古報告,教堂的主體結構仍然保存完整,包括主殿、側翼與部分地基,甚至還能看見教堂內部的石砌結構與彩繪裝飾。這座教堂的建造技術與材料,展現了西班牙人來臺時的建築水平,也為研究殖民時期的建築工藝提供了重要資料。

教堂的建築風格融合了西班牙與本地的元素,例如使用本地石材與混凝土,並在結構上採用當時的施工技術。其主殿的拱門與柱式設計,與西班牙 colonial style 相當接近,但內部的裝飾則顯示出與臺灣本土文化的一些接觸。此外,教堂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許多與宗教活動相關的文物,包括聖像、禮器與日常生活用具,這些發現為研究當時的宗教信仰與社會生活提供了寶貴的證據。

### 廣場與周邊環境
諸聖教堂的遺址與周圍環境的關係,也展現了歷史的層積。教堂所在的廣場,現今被稱為「諸聖教堂廣場」,是基隆市的歷史景點之一。這片廣場在西班牙時期是教堂的主軸,周圍有許多與教堂相關的建築與設施,例如修士宿舍、牧師住宅與聖物庫。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片區域在荷蘭人佔領後被改建成軍事據點,日治時期又成為船廠的所在地,直到戰後才被重新發現。

除了教堂本身,周圍的環境也保存了許多歷史痕跡。例如,在教堂的東側,可以看見一處古老的石砌結構,可能是當時的教堂地基或相關建築。而在教堂的西北側,則有部分混凝土結構的殘骸,可能是西班牙時期的建築遺蹟。這些遺蹟與教堂本身共同構成了一幅完整的歷史畫面,讓遊客能夠透過考古發現,感受到這片土地的歷史變遷。

### 文化與當代意義
諸聖教堂的考古發現,不僅具有歷史價值,也對當代的文化與觀光有重要意義。作為基隆市的歷史遺址,諸聖教堂的保存與展示,成為連接過去與現在的橋樑。基隆市政府在發現這座教堂後,積極推動其保護與展示,使其成為基隆市的觀光重點。現在的諸聖教堂遺址,除了作為考古研究的對象,也成為遊客參觀的景點,讓民眾能夠透過歷史遺址,瞭解臺灣的殖民歷史與文化。

此外,諸聖教堂的發現也引發了對臺灣歷史與殖民時期的重新思考。這座教堂不僅是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歷史證據,也展現了人類文明的交流與融合。在當代社會,這座教堂的遺址成為研究歷史、文化與社會變遷的重要場所,也讓民眾對臺灣的歷史有更深的認識。

### 結語
諸聖教堂考古遺址的發現,是臺灣歷史研究的重要里程碑。這座教堂的遺址,不僅展現了西班牙人在臺灣的歷史足跡,也讓我們能夠透過考古發現,瞭解這片土地的過去與現在。從17世紀的教堂到現代的遺址,諸聖教堂的歷史與現狀,展現了人類文明的層積與時間的痕跡。這座遺址的保護與展示,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當代文化與觀光的貢獻。在未來,諸聖教堂的遺址將繼續作為研究與觀光的重要場所,讓歷史的回聲在這片土地上持續回響。

附近的景點
天后宮
天顯宮
水產試驗所(水產陳列館)
阿根納造船廠
漁會正濱大樓
阿拉寶灣(和平島地質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