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球嶺砲台

獅球嶺砲臺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是清朝與日治時期的重要防禦設施,見證中法戰爭與乙未抗日戰爭的歷史。中砲臺保留砲座、彈藥庫與指揮所,展現清末軍事建築風格,西砲臺與東砲臺則有日治時期的遺跡。戰後砲臺逐漸荒廢,現為市定古蹟,周圍開發成公園,成為遊憩景點。其歷史與建築對研究臺灣軍事與文化有重要價值。

獅球嶺砲臺位於臺灣基隆市仁愛區,是一座具有深厚歷史背景的軍事遺跡,其地理位置與建築構造皆反映了不同時期的防禦需求與戰略意涵。作為清朝與日治時期的重要防禦要塞,獅球嶺砲臺不僅是基隆港的關鍵防線,更在中法戰爭與乙未抗日戰爭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現存的中砲臺、西砲臺與東砲臺,以及周圍的戰時遺跡,為研究臺灣歷史與軍事建築提供了寶貴的實證資料。

獅球嶺砲臺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當時清國巡撫劉銘傳為應對法國入侵,聘請英國技師設計建造,成為扼守基隆港、屏障臺北盆地的重要軍事設施。中砲臺作為主要保留區域,現存的砲座、彈藥庫與石造指揮所,皆是以砂岩為主建材,展現出清末軍事工程的建築風格。砲座呈一字排開,後方設有營舍,牆角下設有尖拱形貯彈孔,顯示出當時的戰術佈置。砲盤遺跡呈扇狀平面,低處為大砲位置,稍高處原鋪設弧型軌道,前方胸牆內存有十個彈孔,用以緊急發砲。彈藥庫為回字型的雙重牆體,前有兩道拱門,開口朝南,體現出當時對彈藥儲存安全性的重視。

西砲臺與東砲臺則因時間久遠,部分被雜草覆蓋,但仍有殘存的水泥碉堡、彈藥庫與砲盤遺跡。西砲臺位於中砲臺距其2公里的砲臺山山頂,現存的水泥碉堡與彈藥庫,以及砲盤遺跡,顯示出日治時期對防禦工事的改進。東砲臺則位於獅球嶺山東側,大業隧道偏東側山坡上,文獻中法軍稱之為「鷹巢砲臺」,其營舍形式與中砲臺相近,現存的石砌庫房大門、砲盤與觀測碉堡,皆為戰時防禦的重要設施。

獅球嶺砲臺的戰時功能在中法戰爭與乙未抗日戰爭中尤為突出。1884年中法戰爭期間,法軍以側擊方式猛轟基隆達二日,獅球嶺砲臺因守軍撤離而失守,轉為法軍防線要地。1895年乙未抗日戰爭中,獅球嶺砲臺恰對著日軍登陸地點,轟擊日軍進攻,使日軍進攻失利。然而,日軍在1895年6月3日趁守軍內部意見不合之際,攻克該據點,終結乙未抗日戰役。這段歷史使得獅球嶺砲臺成為臺灣抗日歷史的重要象徵。

日治時期,獅球嶺砲臺的防禦功能逐漸轉向民用,基隆港被規畫為取代淡水的商港,並作為軍事支援港。然而,獅球嶺砲臺在日治初期並未列入整建計劃,直到1909年才開始施工。1934年至1945年間,獅球嶺的火力配置有所變動,分別佈署2門加農砲與1門野砲,輔仁大學歷史學系許毓良推測此時代配置的火力已較先前強大,可合乎海防需求。然而,二戰後獅球嶺砲臺逐漸荒廢,喪失軍事功能,現存的石造指揮所、砲座與彈藥庫等遺跡,成為後世研究的重要對象。

現今,獅球嶺砲臺被指定為第二級古蹟,後改為市定古蹟,其周圍地區已開發為公園,成為民眾遊憩景點之一。中砲臺的砲座、彈藥庫與指揮所,仍保留著清末軍事工程的建築特色,而西砲臺與東砲্য的殘存遺跡,則提供了對日治時期防禦工事的觀察機會。此外,周圍的防空壕與碉堡,皆為戰後時期的遺產,展現出臺灣戰時防禦的歷史痕跡。

獅球嶺砲臺的地理位置與建築構造,使其成為臺灣重要的歷史遺產。其現存的中砲臺、西砲臺與東砲臺,以及周圍的戰時遺跡,不僅是軍事歷史的見證,更對研究臺灣的歷史與文化具有重要價值。透過對獅球嶺砲臺的深入探討,可以更全面地瞭解臺灣在不同歷史階段的防禦策略與戰略意涵。

附近的景點
劉銘傳隧道(獅球嶺隧道)
獅球嶺平安宮
永嘉景觀步道(紅龍山)
竹堡遺址
基隆福德宮
老大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