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堵代天府

六堵代天府位在基隆七堵,三面環繞基隆河,交通便利,是居民信仰中心。廟宇依山而建,遠眺工業區與新北景觀,建築融合傳統風格,有福祿壽三仙與龍鳳雕刻,還有五府千歲與七府千歲的信仰。廟宇歷史可追溯至1962年,後續不斷擴建,並設有慈母公園,提倡孝道,展現廟宇與社區的連結,成為基隆重要的文化與信仰中心。

六堵代天府位於基隆市七堵區六堵裏,處於基隆河三面環繞的地理位置,與臺五線省道及臺鐵縱貫線相鄰,周圍環境兼具自然與人文特色。廟宇依山而建,背靠六堵山,距離六堵險圳不遠,其地理位置不僅有利於交通,也使廟宇成為周遭居民信仰與生活的重要中心。從廟宇高處俯瞰,可見七堵區的工業區、百福社區的街區大樓,以及遠處的新北市汐止區大尖山、七堵區的萬瑞快速道路與國道三號等景觀,形成三公里內的完整視野,展現廟宇與周遭環境的緊密聯繫。

六堵代天府的建築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廟宇的特色,其三層三進的結構,每一層皆為獨立的分廟,信仰的神明眾多,體現了廟宇作為宗教與文化中心的規模。廟宇的設計以山勢為基底,後方依靠六堵山,這不僅是自然地形的借景,也象徵著廟宇與周遭環境的和諧共生。廟宇的屋頂以福、祿、壽三仙為主軸,兩側則有龍、鳳等吉祥動物雕刻,搭配中國民間故事人物的窗飾,展現出廟宇建築的藝術價值與文化深度。九龍盤據支柱、四不像與動物雕刻窗式的設計,更是臺灣廟宇建築中典型的象徵元素,強調了廟宇與中國傳統信仰的深厚聯繫。

在神明信仰方面,六堵代天府以五府千歲為核心,包括李大亮、池夢彪、吳孝寬、朱叔裕、範承業五位神明,他們在世時有功於國家,升化後庇佑先民遷居臺灣,成為臺灣王爺信仰的重要支柱。廟宇的歷史沿革可追溯至1962年,由遷居六堵裏的謝陳淑治女士自九份天判堂(今九份代天府)分靈恭迎朱、李、池三王爺,於工建路104巷47號設壇供奉。因神靈顯赫,奉玉皇大帝敕令建廟,王爺扶乩親選廟地,於1979年成立興建委員會,1981年完成五府千歲殿並入火燭。1989年,廟宇開始興建凌霄寶殿,奉祀玉皇大帝、三官大帝、三清道祖、張天師等神明,並興建王爺船一座。2015年,凌霄寶殿一樓龍邊興建財神殿,主祀文武財神與招寶天尊,使廟宇的信仰範圍更加廣泛。

六堵代天府的神明信仰不僅限於五府千歲,還包括七府千歲,即在1989年凌霄寶殿興建時,加祀吳府千歲與範府千歲,形成七府千歲的信仰體系。這項變動體現了廟宇隨著時間推移,吸收不同神明信仰的過程,也顯示出臺灣民間信仰的多元性與包容性。廟宇的出巡繞境大典於農曆六月十八日舉行,除了恭祝池府千歲聖誕,更是五府千歲出巡護佑萬民的重要日子。出巡時,朱府千歲與朱夫人坐王轎,李、池、溫、韓府千歲、田都元帥、大聖爺、三太子及福德正神等神明則請上「輦轎」,由雙人扛轎,形成10多頂「輦轎」依序排成一列出發的特色,這項傳統不僅展現廟宇的規模,也體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熱絡與活絡。

在廟宇周遭,慈母公園的設立更是六堵代天府的重要特色。該公園由基隆市議員蘇財發於民國七十一年創立,以「遊子吟」為主題,勸戒世人孝順的重要性。公園內有莊嚴的慈母塑像,並立有「百善孝為先」的題字,與「遊子吟」碑文相結合,成為當地居民感念母親、傳承孝道的重要場所。慈母公園的設立,不僅體現了六堵代天府與周遭社區的緊密聯繫,也展現了廟宇在社會公益與文化傳承方面的積極作用。

六堵代天府的地理位置、建築特色、神明信仰與周遭環境,共同構成了一個具有歷史深度與文化價值的信仰中心。從其三層三進的建築結構,到福祿壽三仙的屋頂設計,再到五府千歲與七府千歲的信仰體系,都體現了臺灣民間信仰的獨特魅力。而慈母公園的設立,更展現了廟宇與周遭社區在社會公益與文化傳承方面的緊密聯繫。六堵代天府不僅是基隆市七堵區的重要信仰中心,更是臺灣民間信仰與文化傳承的見證。

附近的景點
六堵險圳步道
暖暖百年幫浦間
百福運動公園(百福水漾樂活會館)
七堵鐵道公園
泰安市民農園
芳裕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