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砲位於基隆市信義區役政公園,是臺灣重要的歷史與軍事文物。這門砲由英國工程師阿姆斯脫朗在19世紀末研發,曾用於臺灣防禦要塞,後因歷史變遷多次移動,現存於役政公園展覽。砲身彈痕累累,配件齊全,保存狀況良好,見證戰爭與技術發展。公園周圍有現代設施與自然景觀,形成歷史與現代的對比。這門砲不僅見證臺灣軍事歷史,也成為基隆市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並引發對歷史遺產保存的討論。
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現存於基隆市信義區役政公園內,是臺灣歷史與軍事文化的重要象徵。這門砲自19世紀末由英國工程師威廉·阿姆斯托朗(William Armstrong)研發,歷經百年風雨,現存於役政公園的展覽場地,既承載著清末臺灣的軍事歷史,也成為基隆市文化教育的重要資產。以下將從其歷史背景、地理位置、保存狀況與文化意涵等角度,深入探討這門砲在役政公園的展現。
首先,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的歷史可追溯至1854年,當時阿姆斯托朗在克里米亞戰爭後轉行成為工程師,成功研發出後膛砲的閉鎖裝置與砲身結構,使其成為西方軍事科技的革新。1878年,清政府在光緒四年(1878)開始製造鋼腔熟鐵箍砲,仿效英國阿姆斯壯式4.7吋砲,奠定臺灣自製火砲的基礎。至光緒十年(1884),寧漢製造廠更製造出後膛砲,為臺灣軍事發展開創先河。1888年,滬廠完成要塞用阿姆斯壯式全鋼後膛砲,成為臺灣重要的軍事設備。這門八吋砲便是其中一項重要成果,於1888年運抵臺灣,配置於基隆的社寮島砲臺、頂石閣砲臺與二砂灣砲臺,作為海門天險的防禦要塞。
1895年中日甲午戰後,臺灣被割讓給日本,日軍將其中4尊砲移至白米甕砲臺,並重視這項戰備武器。戰後,這門砲曾兩度運至三軍大學,作為國軍幹部訓練的教材,後又安置於中正公園忠烈祠階梯前。1990年代,基隆市長林水木推動下,由前民政局黃局長協調,將砲移至現址的役政公園,成為基隆市的歷史標記。目前砲身彈痕累累,是日據時期遭美軍戰機轟炸的證據,砲身、準星、轅板、砲耳、吊彈桿、控制桿、表尺、油壓避震器、砲架、滑軌、磨心等配件一應俱全,展現其完整的歷史價值。
役政公園位於基隆市信義區,與中正公園、靈泉禪寺等景點相鄰,形成基隆市的文化與自然景觀融合的空間。阿姆斯脫朗砲所在的展區,四周環繞著現代化的公園設施,與歷史遺產形成對比,強調過去與現在的連結。砲體安置於展覽平臺,周圍有導覽標牌與簡介,並與周邊的景觀相協調,使觀眾在欣賞歷史文物的同時,也能感受基隆市的自然與人文氣息。
這門砲的保存狀況極其完整,砲身由鋼製成,外覆熟鐵箍,展現其作為19世紀末軍事武器的技術特質。砲身上的彈痕與歷史痕跡,不僅是戰爭的證據,也成為歷史教育的具體象徵。砲架結構穩健,滑軌與磨心設計精準,體現當時工程技術的水平。此外,砲身上的標記與配件,如表尺、油壓避震器等,皆為研究歷史軍事設備的重要資料。
阿姆斯脫朗砲在役政公園的展現,不僅是臺灣歷史的見證,也成為基隆市文化教育的重要資源。它與周邊的景點,如中正公園的櫻花季、靈泉禪寺的信仰文化,共同構成基隆市的歷史與文化景觀。這門砲的歷史,不僅是臺灣軍事發展的縮影,也反映了國際間科技與軍事競爭的歷史。它提醒著人們,歷史的價值不僅在於過去的事件,更在於如何將歷史轉化為當代的教育與文化資產。
此外,阿姆斯脫朗砲的現存與展示,也引發對歷史遺產保存的思考。目前基隆市正考慮將這門砲移回白米甕砲臺,以回歸其原本的歷史場域。這項議題不僅涉及歷史文物的歸屬與保存,也牽涉到地方文化的認同與教育意義。基隆市議會已有議員表態支持此舉,顯示市民對歷史遺產的重視。然而,移回白米甕砲臺的可行性,仍需考量現有設施與歷史環境的兼容性,以及公眾的接受度。
總體而言,阿姆斯脫朗後膛八吋炮在役政公園的展現,是臺灣歷史與軍事文化的重要標記。它不僅是過去戰爭的見證,也是當代歷史教育的資源。這門砲的存在,提醒著人們珍惜歷史,並思考如何讓歷史成為當代社會的養分。基隆市在保存與展現這項歷史遺產的同時,也展現對歷史的尊重與對文化的承擔。